贺兰县第一中学

教学教研教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0-21 15:03 栏目:教学设计 发布单位:贺兰县第一中学 点击量:3981 【公开】

教学思想

根据课标要求,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习惯。

 

教学思路

在了解相关资料和明确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产生自主阅读体验,探讨人物形象,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从而使学生明确神话概念内涵。

 

课型

综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及相关背景资料,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感受共工的人物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共工的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点拨法、设置问题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神话图片: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二、检查预习

 (一)作品简介:《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汉族哲学著作,道家作品。

(二)诵读:

  1.自由朗读后教师指名朗读(读—听—评)。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易错字音,划分句子停顿。

  3.全班齐读。

  4.个别展示。

三、整体感知

围绕题目,我们提出以下四个问题。

(一)共工是谁?(人物介绍)

   1.共工:我国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为水神。是炎帝的后代,传说他人首蛇身,满头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2.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三皇是指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农。轩辕氏的孙子。

3.课外链接:

  1)三皇之称,初见于《周礼·春官·外史》。三皇是指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农。

  2)“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二)为何“怒触不周山”?(故事背景)

     颛顼和共工生活在农业时代。据说共工对农耕、水利很重视,认为农业最根本的是治水。水多则涝,水少则旱,而地势不平,所以高地旱。低地涝。所以共工主张把地铲平,把高处的土拿下来一些放在低处,这样就可以使水平衡。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这件事情就成为了他们战争的导火索。颛顼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用原文回答,再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大意讲解:从前,共工和颛顼为帝位而争,(共工败北)生气的撞向不周山。

(三)“怒触不周山”的结果是什么?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大意讲解: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西北角)移动;地的东南角塌陷了,素以江河泥沙都归向这里(东南方)。

(四)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怒”字,人物形象分析)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四、探究质疑

   1.思考:“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真的是共工所为吗?为什么先民会有这样的解释?

参考答案:不是: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事涉及到了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也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2.神话概念: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五、课堂小结

《共工怒触不周山》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江河流水改流向的故事,讴歌了共工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远古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强化练习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将其写成一篇短文。

 

附:板书设计

25.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颛顼争为帝

       想象丰富

败北怒触不周山                      神话

       探索自然

日月星辰移西北

水潦尘埃归东南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技术运营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客服热线 : 0951-5559291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银川市贺兰县育才巷88号     联系电话:0951-8061573     联系邮箱:1430365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