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教学教研教学研究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买蓉)

发布时间:2020-09-29 10:33 栏目:教学研究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点击量:1444 【公开】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买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的内容,本课题主要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内容,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一单元学生认识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道了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第三单元是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本单元在整个教材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先学会从宏观认识物质,为微观学习、宏-微-符三重表征观的建立奠定基础。在本单元内容编排中,本节课是学生进入物质性质学习的大门,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在学生通过课题1对氧气用途、氧气与红磷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性质的角度认识氧气,很好地体现了认识物质的方法,为之后系统地学习其他物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本节课内容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建立“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心理因素考虑,更易接受和认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在5个一级主题中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标中对本单元内容的要求是通过身边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帮助学生了解氧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对于本节课内容的要求是知道氧气能跟多种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

三、学情分析

首先,在课题1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氧气能与红磷发生反应以及氧气的用途,所以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课的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物质,学生缺乏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在教学中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其次,通过前面的实验探究学习,学生对实验探究方法、实验现象描述、文字表达式书写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系统,尤其欠缺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除此之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知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通过感性地、直观地实验现象得出理性的、综合的实验结论,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并能够根据实验信息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

3.学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并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学会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掌握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

七、教学准备

仪器及药品: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木炭、坩埚钳、酒精灯、澄清石灰水;

其他:希沃课件、数字化教材、硫燃烧实验视频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

激情导课

【导入】登山运动员登山视频。

【提问同学们,登山运动员在登山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背了一个蓝色的钢瓶,钢瓶里装的是什么气体?

【板书】氧气(1)

明确学习目标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氧气的化学性质;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并能够根据实验信息归纳总结物质的性质;3.学会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并逐步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其中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学生观看登山运动员登山视屏,并思考登山运动员背的蓝色钢瓶中是什么气体?

 

 

 

 

 

 

 

 

 

 

 

学生通过教师解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通过视频的观看,让学生对这节课很快地产生兴趣。

 

 

 

 

 

 

 

 

 

 

课前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探究新知

 

 

 

 

 

 

 

 

 

 

 

 

 

 

 

 

 

 

 

 

 

 

 

 

 

 

 

 

 

 

 

 

 

 

 

 

 

 

 

 

 

 

 

 

 

 

 

 

 

 

 

 

 

 

 

 

 

 

 

 

 

 

 

 

 

 

 

 

 

 

 

 

 

 

 

 

 

 

 

 

 

 

 

 

 

 

 

 

 

 

 

 

 

 

 

 

 

 

 

 

 

 

 

 

 

 

 

 

 

 

 

 

 

 

 

 

 

 

 

 

 

 

 

 

 

 

 

 

 

 

 

 

 

 

 

 

 

 

 

 

 

 

 

 

 

 

 

 

 

 

 

 

 

 

 

 

 

 

 

 

 

 

 

 

 

 

 

 

 

 

 

 

 

 

 

 

 

 

 

 

 

 

 

 

 

 

 

 

 

 

 

 

 

 

 

 

 

 

 

 

 

 

 

 

 

 

 

 

 

 

 

 

 

 

 

 

 

 

 

 

 

 

 

 

 

 

 

 

 

 

 

 

 

 

 

 

 

 

 

 

建构体系

 

 

 

拓展提升

 

 

 

 

 

【过渡】相信刚才的分析让大家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物理性质

【提问】物质的物理性质都有哪些呢?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等。

【讲解】这是一瓶正放在桌面上的氧气,请大家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它是无色的气体,那它有没有气味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一下。

提问氧气还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分析】材料1:鱼能在水中存活说明水中有可以供给呼吸的氧气,室温下,1L水中可以溶解30mL氧气,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

材料2:已知氧气在101kpa的压强下,降温至-183℃会变为淡蓝色液体,继续降温至-218℃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说明氧气的熔点是-218℃,沸点是-183℃。

材料3:工业上,我们常常将氧气储存在蓝色钢瓶中。

提问那位同学能完成下面的课堂活动?

总结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熔点是-218℃,沸点是-183℃,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过渡】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了氧气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化学性质的学习。

【板书】二、化学性质

【讲解】通过课题1的学习,我们知道氧气可以与红磷反应。

【板书】红磷和氧气反应

请同学们回忆氧气与红磷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红磷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

【过渡】氧气除了可以与红磷反应,还可以硫发生反应。

【板书】2.硫和氧气反应

【播放视频】请看硫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反应的视频,并试着总结实验现象和反应原理。

【提示】实验现象可以从光或火焰、热量变化、产物三个角度进行描述,描述产物时还需注意,不能“直呼其名”,只需要描述出物质的基本特征即可。

总结】我们发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就是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了有害气体二氧化硫。

【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在集气瓶底部事先预留了少量水,想一想水的作用是什么?没错,它的作用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板书】3.碳和氧气反应

【小组合作】氧气除了可以与红磷和硫反应,还可以碳发生反应。请同学们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总结】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将红热的木炭伸入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总结一下,木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氧气中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氧气除了可以与磷、硫、碳反应,还可以与铁丝反应,接下来请观察老师演示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总结】实验丝在空气中加热呈红热状,未燃烧,将红热的铁丝伸入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这种黑色固体是四氧化三铁,说明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板书】4.铁和氧气反应

【提问】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思考:1.细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这是因为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铁丝充分燃烧。2.为什么要等火柴快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火柴快燃尽时再伸入可以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3. 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预留水?在集气瓶底部预留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硫燃烧和铁丝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相同吗?能不能用其他物质代替呢?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与硫燃烧不同,铁丝燃烧可将水替换为细沙。这是因为在铁丝燃烧实验中,水和细沙起到的是吸收热量的作用,主要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而在硫燃烧实验中,水的作用是吸收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所以不能用细沙替代。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老师讲解材料分析总结氧气其他物理性质。

 

 

 

 

 

 

 

 

 

 

 

 

 

 

 

 

 

学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完成课堂活动。

 

 

 

 

 

 

 

 

 

 

 

 

 

 

 

 

 

 

 

 

 

 

 

 

学生回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实验现象以及文字表达式,

 

 

 

 

 

 

 

 

 

 

 

 

 

 

 

 

学生通过数字化教材观看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视频。

 

 

 

 

 

 

 

 

 

 

 

 

学生总结视频中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对比硫在空气和氧气种现象的不同。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探究,不但要学会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还要学会合作交流。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并总结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分析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高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星系的能力。

 

 

 

 

 

 

 

 

 

 

 

 

 

 

 

通过课堂活动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回忆旧知,建立起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视频,学会观察实验的一般方法。

 

 

 

 

 

 

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 提取信息的方法,提升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让一个小组有序的进行实验探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训练学生观察实验并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的形式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还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利用数字教材里的优质资源,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

【总结】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下面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总结】在上述实验中,磷硫铁碳都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说明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也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建构体系】

学习已经接近尾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磷硫铁碳等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且具有氧化性。你学会了吗?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吧。

【小试牛刀】1、下列对氧气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氧气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

 C、氧气在低温时可以变成无色液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

分析: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氧气不易溶于水,A错误,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B正确,氧气在低温时变成淡蓝色液体,C错误,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B。

2、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分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A错误,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错误,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注意描述现象时不能说物质名称,一般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物质的性质,C错误,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正确。所以正确答案选D。

【拓展提高】今天的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36页第2题,第3题1-4小题;2.记忆硫、铁、碳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及文字表达式。除了课后作业,老师还给大家留了一个额外任务,请同学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反应,并比较与本节课所学反应有何不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学生完成相应练习

 

 

 

 

 

 

 

在学案最后留有一块空白学生自己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首先从氧气的用途(登山运动员登山背氧气瓶)引入课题,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氧气的欲望。然后从化学研究对象入手,步步导入,让学生熟悉研究物质- -般方法和思路。为以后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金属等物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框架。通过分组实验和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交流中自然获得知识、能力、方法和体验,而不是人为地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课上学生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合作充分,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分组实验前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仔细,出现个别学生做实验出现失误。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设置问题时要避免无意义问题的提出,问题设置要具有梯度性,要能够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同时,问题的提出也要面对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从而体验成就感。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市小坝镇     联系邮箱:393469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