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教学教研教学研究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陈霞)

发布时间:2020-09-29 10:54 栏目:教学研究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点击量:2055 【公开】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陈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描述蜥蜴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概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对视频的学习,能够快速提炼文字信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创新素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2.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两栖动物是一个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后在陆地生活。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生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其生殖和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两个类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为便于比较,教材将这两个类群放在一节中合并介绍。

在介绍两栖动物时首先提到“蝌蚪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里生活”,既引导学生注意以前所学的只是,又说出两栖动物的部分特征,有利于学生今后领悟动物的进化关系,为以后学习生物进化的内容打基础。而爬行动物,教材以蜥蜴为例,说明蜥蜴的身体特征对于陆地生活环境的适应,并通过比较蜥蜴与青蛙在呼吸、生殖和发育商的不同,支出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因此蜥蜴更能适应陆地环境。

在说到两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两栖动物主要介绍了生存现状及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意义;爬行动物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介绍,通过“毒蛇能伤人”和“蛇毒能治病”的事例,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蛙、蟾蜍以及蛇等动物比较熟悉,对于其他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了解较少,但对他们有较大的兴趣,应该借助图片以及视频等方式运用互联网等应用平台让学生直观的感知这些动物。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常见种类、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课型

互联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新授课

六、教学时间分配

 

七、教学准备

数字教材,互动课堂,希沃白板,互联网+,视频等

八、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任务驱动教学、情景教学,比较学习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归纳总结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

设计时长

激情导课

1、播放音频《青蛙和蜥蜴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他们的计划可行吗?

2、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们所属的类群,也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课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板书课题)

3、学习教学目标

4、课程引入:

同学们,青蛙和乌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动物,他们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是,它们却不是同一类的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为什么生活习性相似的动物却属于不同的动物类群呢?我们先走进两栖动物,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一些特征吧。

 

学生倾听音频《青蛙和蜥蜴的故事》,思考它们为什么不能实现计划?带着问题走进这节课。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通过听觉的传递,让学生对这节课很快地产生兴趣。

 

 

 

 

课前呈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分钟

探究主题一:两栖动

1.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青蛙和幼体蝌蚪的区别

展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进行思考,了解青蛙和蝌蚪之间的关系,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从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区别开来。进行讨论完成问题。

教师总结:从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到,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主要靠肺呼吸,因此可以说青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

2、观察牛蛙的形态特征

阅读P25“观察与思考”,带着问题一起观看视频“观察牛蛙的形态特征”。

师生一起讨论青蛙的外部形态,并对各个部位的功能进行描述。

根据青蛙的外部结构特征,讨论三个问题。(P25讨论题)

 

 

 

 

 

 

3、总结青蛙的结构特征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生活环境、

体色、

皮肤、

呼吸、

生殖和发育

学生阅读教材P25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观看视频,对课件中的表格进行完善,进而区分蝌蚪和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上的区别。

 

 

 

 

 

 

 

 

学生阅读教材P25的观察与思考青蛙的形态特征,先自学,然后观看视频。

   学生对青蛙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描述。

鼻孔:呼吸时气体的通道;

鼓膜:感知声波;

前肢:短小,支撑身体;

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技能跳跃也能划水。

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呼吸:用肺呼吸,皮肤辅助。

  学生对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老师适时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青蛙的结构特征。

运用数字化教材观看“两栖动物”视频,能快速了解到青蛙与蝌蚪的区别。运用视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学生们能更快的接受新知识。

 

运用“触发源”,将“青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进行展示。

 

 

通过小组活动,让一个小组有序的回答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分钟

 

 

 

 

 

 

 

 

 

 

 

1分钟

2.常见的两栖动物

学习了青蛙,那大家还知道哪些属于两栖动物呢?

  通过超链接,让学生迅速对其他几种动物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蟾蜍、大鲵、蝾螈等。

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快速了解其内容。

主要运用超链接的形式,把网络上优质的资源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拓宽视野,对生物学创新素养教育能很好的提高。

3分钟

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对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学习,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齐读教材P26中间部分内容,然后默记30秒,迅速背诵,并考查。

通过训练学生的速记功能,让学生能快速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视频《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让学生说一下青蛙、蟾蜍与人类的关系。

小组讨论,积极回答。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两栖动物的意识。

利用数字教材里的优质资源,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

2分钟

探究主题二:爬行动物

1.蜥蜴适合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讲解原因,并提示两栖动物不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7的爬行动物蜥蜴的相关内容,从生活环境、颈部、体表、四肢、呼吸、卵、生殖发育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蜥蜴适合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意义。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与解答,同事学生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像旁边的邻居进行请教。

 

学生先自学教材P27有关爬行动物蜥蜴的相关内容。然后四人一小组,从生活环境、颈部、体表、四肢、呼吸、卵、生殖发育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蜥蜴适合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意义。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通过四人以小组,能快速的解决课堂中的问题,体现了学习的高效性。

 

 

 

 

 

学生通过汇报成果,能加速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2.常见的爬行动物

学习了蜥蜴,那大家还知道哪些属于爬行动物呢?

  通过超链接,让学生迅速对龟、鳖、鳄、蛇等动物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龟、鳖、鳄、蛇等都属于爬行动物。

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快速了解其内容。

主要运用超链接的形式,把网络上优质的资源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拓宽视野,对生物学创新素养教育能很好的提高。

4分钟

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7,归纳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齐读教材P27最后部分黑体字内容,然后默记30秒,迅速背诵,并考查。

通过训练学生的速记功能,让学生能快速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视频《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毒蛇能伤人”和“蛇毒能治病”的事例,有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视频,了解爬行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爬行动物的意识。

利用数字教材里的优质资源,很好的完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

3分钟

课堂总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比较

通过对两种动物类群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内化学习知识。

小组开火车进行回答。

 

利用对比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归纳比较出本节教学重点。

3分钟

课堂检测

1.青蛙和蜥蜴特性的归类

利用课堂活动游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抽取两位同学依次比赛,看看哪位同学用的时间最短。

2.分组竞争:找出两栖动物

 利用课堂活动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哪些是两栖动物。

抽取两位同学同时比赛,看哪位同学的正确率最高。

3.达标训练:完成三个练习题。

 

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完成课堂活动游戏。

 

 

 

 

 

学生完成练习题。

通过工具中随机挑人,选出学生进行参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打游戏的紧迫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3分钟

 

 

十、板书设计

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十一、教后反思

   本节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是由水中逐渐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生活,这两个类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这节课从创设情境开始,以“青蛙和蜥蜴的故事”开始引出了课题,通过声音的引导,创设出来优美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真正学习两栖动物,让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我主要通过多媒体数字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视频等,通过观看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生殖发育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时怎样的,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与结构是相适应的,其中青蛙用皮肤辅助的呼吸以及青蛙的生殖发育的部分,有的同学比较难理解,因此提供更加直观的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青蛙的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对于其他两栖动物,因为学生接触的不多,知识从课本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因此采用了超链接的形式,直接运用互联网+,在网络上通过优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迅速的去了解两栖动物的一些特性。

由于两栖动物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在时间的花费上相对多一些,掌握了两栖动物的结构特征后,在来学习爬行动物,就相对比较容易了。对于爬行动物,我主要让学生们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帮助找出知识点。再通过教师的点拨,能快速的说出蜥蜴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结构特点,所以时间相对安排的少一些。另外,对于“其他的爬行动物”以及“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两个模块中,我也采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其他的爬行动物”主要也是通过超链接的形式,链接到秒读百科里面的科普视频,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中,是通过数字教材里面的优质视频,来了解相关信息。

在课堂总结的环节,主要通过对两种动物的比较,再次对知识进行内化,让学生在信息的世界里回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小组开火车活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在最后的课堂检测中,我选用一些课堂活动,加入一些元素,比如限制时间、用时最短等,让学生在学习中还能玩游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总体来看,这节课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把数字教材、多种教学软件、互联网+等有机的融合,高效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的饥渴期,而本节课通过大量的视频以及音频等教学媒体,让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教学软件中的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玩一把,体会到玩游戏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四、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比如合作学习、速记等措施,让学生能迅速掌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素养,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方法等都得到提升。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多个教学平台,如数字化资源、希沃平台、互动课堂以及互联网等,会出现一些卡克的现象,使整个教学流程较慢。另外,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比较单一,没有更多的鼓励性评价。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市小坝镇     联系邮箱:393469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