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马晓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铁架台、乒乓球、音叉、水槽、电子资源课本。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新 课 | 利用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引出生活中最熟悉的声音,提出关于声音的知识能了解多少,从而引出课题《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欣赏,思考。 |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手,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起学习的兴趣。 |
新 课 教 学 |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音叉、橡皮筋、,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活动1:让同桌两人之间相互讲话,并用手指触摸喉部。 活动2: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4人一组,利用镊子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活动3:让学生敲打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触摸音叉在发声过程中的发声特点,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1)能听到声音吗? 活动4:将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活动5:敲打小鼓,观察鼓面的玻璃弹珠振动情况。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6:将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情况。 让学生试着归纳总结这三个小活动,把看不见的声音转换为看得见的声音。 归纳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出示课堂小练习图片,让学生归纳几种自然界的声音是由什么振动发出声音的。 归纳总结:声源的概念和声音产生的特点及条件。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音叉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音叉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管乐器是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的。 打击乐器是由鼓面或锣面进行发声的。 | 对于橡皮筋、音叉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弹珠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
二、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以水波类比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活动1:观看视频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 活动2:观看视频思考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活动3:将耳朵贴在桌面,手指轻敲桌下,感受桌子能传播声音。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 学生思考。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 学生进行实验。 |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 |
三、声速 1.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2.学生试着完成两道小练习。 3.讲解回声的知识点 |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学生上黑板完成两道小练习 学生整理笔记,理解内容。 |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情况。 |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再次用心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声音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的 |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
六、板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声源: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当发声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会停止,但声音的传播不会
(二)声音的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方式传播
1.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三)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