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六小学

教学教研教研活动

以“有效作业设计和有效课堂的融合”为 主题的课例评析

发布时间:2022-09-03 00:00 栏目:教研活动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六小学 点击量:753 【公开】

首先,非常感谢利通一小为我们搭建这次学习、交流的平台。我相信今天的活动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从接到通知后,我校就有序组织了相关会议,成立备课、磨课团队。英语组教师也一起制定了相关计划。我们以课标和“双减”背景下作业管理为抓手,进行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继而进行备课、磨课。下面我就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并结合我校作课教师课例给出以下分析。有什么不到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提前感知,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2022版英语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要发展语言能力,要在感知、体验、积累和运用等语言活动中,形成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并进行有意义的语言沟通与交流。以此为指导思想,刘莉老师与磨课团队一起进行了课前预习感知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查找、回顾已经学习过的过去式短语,并能够根据图片提示进行自己书写或摘抄完成。

设计意图:查摆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建构以旧引新的学习模式,降低学生学习畏难情绪,给出适应全体学情的坡度预习,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并能够熟悉本课学习主题。搭配图片,契合课标对三四年级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完成语言输出这一要求。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设计的选做题目:写一写你还知道哪些过去式短语。虽然没有什么太多形式,却为利通一小优秀的孩子们给出了知识输出留白的展示平台,他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求助父母、课外阅读等方式来进行新知识的获取。这也符合2022版英语新课标中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要求。

二、注重学生知识习得与体系建构的达成

四年级要达成一级目标,其中就对学生语言能力学习提出了知识习得达成,所以在课中作业设计我们在每个环节注重体现学生对知识梳理、归纳能力的培养,课中通过让学生将过去式和原形配对后小组合作进行chant创编,在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笔记摘抄新模式。在课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动词原形和过去式的搭配,并在师生合作中完成整个板书的呈现,之后顺势而为,让孩子们结合板书进行chant创编,教师带领孩子们在听说玩演中将知识重难点突破。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通过教师引导将知识在脑中习得,在笔记中习得,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每个环节中习得应知应会的目标语言。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旋律创编chant,让孩子们在听说玩演中学习知识,使知识学习更加具象化。这里的设计也与课后作业设计相呼应。让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笔记摘抄与梳理,这一看似常态的行为,也蕴藏着我们对学生长效且优化的学习方法进行不断渗透。

三、坚持创新导向,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并积极开发单元主题设计

课后作业设计注重语言表达与交流,加强知识感悟与内化,同时提升家校合作共同体意识。我们课后作业设计:即延续了课中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chant创编,又进行课本知识情境串联让学生进行单元间学习建构。创设情境即:上周Daming带着自己的机器人去了深圳,你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尝试探索自己能够获取到的语言,或与父母一起群策群力,对Daming在深圳所见所闻进行简单描述。

设计意图:秉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要做到激活已知,学用结合,课标提出要加强单元教学整体性,我们的课后作业设计想要体现的是单元间知识巩固的整体性。通过一个大情境,将已学单元知识、在学单元知识和将学单元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有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知识,这也为孩子们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一个主情境,三种知识获取方式,让我们将知识串联,将亲子串联,将家校串联。这样的合力可以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受益。

四、关注主题引领,培养好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本单元的大主题是“人与自然”教师在教学文本后,提出野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我们与家人、朋友一起度过愉快一天之余,也应该收拾好所产生的垃圾,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外出旅行、野炊,与家人、朋友一起感受自然之美。每个课程的设置都承担着属于自己的育人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在知识传递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塑造优秀人格品质。

在刘莉老师做课结束后,针对本课授课情况,我有个小建议想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课堂评价,我们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刘老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体现了父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评价,但在课中如何更好地利用评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结合课例,围绕“有效作业和有效课堂融合”这一主题,阐述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感谢大家的聆听!

青铜峡市第六小学

2022年9月2日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市     联系邮箱:252986028@qq.com
12642102MB0N10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