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汉坝小学

教育教学“四课”活动

10.《绿》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5-05-19 09:47 栏目:“四课”活动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汉坝小学 点击量:38 【公开】

青铜峡市汉坝小学年级语文下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0.绿

课时1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练习课(    其它课(  

 

 

 

 

教材分析

 

《绿》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教材首次以单元整组编排现代诗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初步了解诗歌的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有节奏感;二是语言表达独特;三是情感真挚。其中,编者将“想象丰富”归并在“语言表达独特”之中,因为,想象丰富是语言表达独特的基础。并列的词语、相同的句式,让《绿》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感。作者表达独特,写了大自然的景象,也写了自己的感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本课的学习,朗读是学生感受诗歌特点的主要方式,想象是学生形成独特感受的重要途径。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2.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感受现代诗语言的特点。

3.通过任务群学习,积累语言,尝试创意表达。

学习重点

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学习难点

1.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感受现代诗语言的特点。

2.通过任务群学习,积累语言,尝试创意表达。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支架式教学

学习方法

批注阅读法、实验验证法、迁移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希沃

课堂结构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评价方式

及二次备课

 

 

 

 

 

 

 

 

 

 

 

 

 

 

任务一

 

 

朋友圈评论,写词中绿,拓展积累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艾青写的一首现代诗,出示课题)一起读

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用了这首诗的第一节,发了一个朋友圈......引出对第一节诗的学习。

1.出示第一个朋友圈图文,指名读,齐读。

2.到处是绿的,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指名说说感受。

过渡:到处是绿的那一眼望去——是绿的。走到那个地方,绿色——扑面而来,对,这就是那种感觉。老师的朋友圈,刚发不久就有朋友来评论了,出示评论,齐读。

3.草原是绿的,麦田是绿的,你觉得这绿色还在哪里?指名)引出对第二节诗的学习。

4.同学们,第三个朋友又来评论了,他是这样评论的......出示,齐读)      

过渡:柳芽是嫩绿的,湖水是碧绿的。

活动1如果让你来写下心中喜欢的那份绿,你会写哪个词呢?拿出卡片写上你喜欢的那种绿。生动笔写)

(1)齐读同学们所写的绿。

2)这么多的绿色,真是美不胜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绿色,这么一些表绿的词放在一起,诗人把它简单的一组合就又写成了一节诗。(出示:自读,指名读,齐读)

活动2:这么多的绿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同桌交流、集体交流。连读1、2节诗(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引出对第三节诗的学习。

一、朗读与感知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题,进入诗歌学习氛围。学生按照老师的指示,指名读和齐读朋友圈图文,初步接触诗歌第一节。

学生分享个人对“到处是绿的”这一描述的感受,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思考与互动

学生齐读朋友圈的评论,参与课堂互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绿色还在哪里?”的问题,引出对诗歌第二节的学习,培养观察和联想能力。

学生动手写下自己喜欢的绿色词汇,并齐读分享,增强课堂参与感和表达能力。

3.交流与讨论

学生同桌交流对众多绿色词汇组合后产生的感觉,促进同学间的思想碰撞。

学生集体交流个人感受,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配合男女生、师生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4.拓展与延伸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朗读并学习诗歌的第三节,拓宽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通过课堂互动与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否准确理解诗歌意境并表达个人感受。通过学生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创新思维。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即时反馈,鼓励优点,指出改进方向。整体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老师发朋友圈的形式引出诗歌的第一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接着,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绿色的丰富内涵和意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通过模拟朋友圈评论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节诗的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合作读,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任务二

 

朋友圈点赞,比较阅读,诵读感受

 

 

1.有位作家他来到了西湖边,用他的笔写下了这样的一份绿(出示),这段话正好也是四句, 小组合作读,初步感受。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诗人艾青写的诗《绿》,又读了宗璞所写的散文,西湖边的绿......

2.出示第二、三个朋友圈图文。

活动1:假如艾青和宗璞都发了朋友圈,你会为谁点赞呢?请你对比着读一读,究竟为谁点赞?然后细细思考,你为什么给他点赞?

3.学习小组交流点赞的原因和理由。

4.全班交流给艾青点赞的,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5.补充给宗璞点赞的。

师过渡小结:同学们,艾青笔下的绿能引发我们的想象,宗璞笔下的绿让我们身临其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绿铺眼而来,艾青故里的管理员,他也发了一条朋友圈......

1.小组合作朗读作家所写的关于西湖边的绿的段落,初步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2.仔细观察并对比艾青和宗璞所发的朋友圈图文,思考并决定为谁点赞,同时准备说明点赞的原因和理由。

3.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点赞原因和理由,进行讨论和分享。

4.全班范围内交流给艾青点赞的理由,听取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深入理解艾青笔下绿的意象。

5.补充给宗璞点赞的理由,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丰富对宗璞笔下绿的感受和理解。

 

1.小组合作朗读,初步感受作家笔下的绿意,评价小组朗读的流畅度和情感表达。

2.对比艾青和宗璞的作品,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评价谁的作品更受欢迎,说明点赞的原因和理由。

3.全班分享给艾青点赞的理由,教师引导总结艾青作品中绿的想象与表达。

4.补充评价补充给宗璞点赞的理由,评价宗璞作品的真实性、画面感、观察细致和想象结合等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特别是对“绿”的细腻描绘,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对比艾青和宗璞两位作家对“绿”的描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分享自己点赞的原因和理由,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两位作家写作手法的异同,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宗璞笔下绿的真实、细致和富有画面感等特点,以及将观察和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注重细节描写和想象力的发挥。

 

 

 

 

 

 

 

 

 

 

 

 

 

任务三

 

朋友圈回复,发现特点,尝试写诗

 

1.出示第四个朋友圈图文:一位同学是这样来评论的,出示内容,齐读。

2.引发思考,发现特点。(仿照艾青的诗来评论的)

活动1:合作写诗,小组展示。如果像这样来回复这个同学,让你也来写一写,你能行吗?

小结:就是绿的那么神奇,就是绿的那么丰富,就是绿的让你无法想象,真好啊!

4.回顾学习,尝试背诵。同学们,我们刚才读了诗人笔下的诗,也自己写下了诗句,那么,这三节诗放在一起,又该怎么把它读好呢?自己先试着练一练,请几位同学分别来试一试,师生合作读、齐读,试着背诵。

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评论、点赞、回复,完成了三个学习任务,那后面的两节诗,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朋友圈又会有怎样新的任务?我们下节课再见!

1.学生齐读老师出示的第四个朋友圈图文评论内容。

2.学生思考并发现评论的特点,即仿照艾青的诗进行评论。

3.小组合作写诗,并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个人也会尝试模仿写作评论。

4、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尝试背诵所学的三节诗。学生自行练习朗读,之后几位同学分别尝试朗读,接着进行师生合作读和齐读,最后试着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通过朗读、思考、合作、创作和背诵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和体验诗歌的魅力,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1 展示评论,集体朗读,评估参与度与理解力。

2 思考并讨论评论特点,评估模仿与创新能力。

3 小组写诗并展示,评估团队协作与创作能力。

4 回顾学习内容,尝试背诵,评估记忆与理解深度。

5 朗读与背诵评估,通过个人练习、学生示范、师生合作及集体朗读,评估朗读技巧与背诵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第四个朋友圈图文,并引导学生进行齐读,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即仿照艾青的诗进行评论和创作。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图文评论的特点,即仿照艾青的诗进行创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1. 基础类作业: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完成读书记录卡和问题梳理。

2. 实践类作业:写写自己的读书收获。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16000125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客服热线 : 09533052552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步行街     联系邮箱:nxqtxhbx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