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朋友圈评论,写词中绿,拓展积累 |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艾青写的一首现代诗,(出示课题)一起读。 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用了这首诗的第一节,发了一个朋友圈......引出对第一节诗的学习。 1.出示第一个朋友圈图文,指名读,齐读。 2.到处是绿的,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指名说说感受。 过渡:到处是绿的,那一眼望去——全是绿的。走到那个地方,绿色——扑面而来,对,这就是那种感觉。老师的朋友圈,刚发不久就有朋友来评论了,出示评论,齐读。 3.草原是绿的,麦田是绿的,你觉得这绿色还在哪里?(指名)引出对第二节诗的学习。 4.同学们,第三个朋友又来评论了,他是这样评论的......(出示,齐读) 过渡:柳芽是嫩绿的,湖水是碧绿的。 活动1:如果让你来写下心中喜欢的那份绿,你会写哪个词呢?拿出卡片写上你喜欢的那种绿。(生动笔写) (1)齐读同学们所写的绿。 (2)这么多的绿色,真是美不胜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绿色,这么一些表示绿的词放在一起,诗人把它简单的一组合就又写成了一节诗。(出示:自读,指名读,齐读) 活动2:这么多的绿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同桌交流、集体交流。连读1、2节诗(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引出对第三节诗的学习。 | 一、朗读与感知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课题,进入诗歌学习氛围。学生按照老师的指示,指名读和齐读朋友圈图文,初步接触诗歌第一节。 学生分享个人对“到处是绿的”这一描述的感受,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思考与互动 学生齐读朋友圈的评论,参与课堂互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绿色还在哪里?”的问题,引出对诗歌第二节的学习,培养观察和联想能力。 学生动手写下自己喜欢的绿色词汇,并齐读分享,增强课堂参与感和表达能力。 3.交流与讨论 学生同桌交流对众多绿色词汇组合后产生的感觉,促进同学间的思想碰撞。 学生集体交流个人感受,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配合男女生、师生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4.拓展与延伸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朗读并学习诗歌的第三节,拓宽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 通过课堂互动与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否准确理解诗歌意境并表达个人感受。通过学生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创新思维。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即时反馈,鼓励优点,指出改进方向。整体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
任务二 朋友圈点赞,比较阅读,诵读感受 | 1.有位作家他来到了西湖边,用他的笔写下了这样的一份绿(出示),这段话正好也是四句, 小组合作读,初步感受。 过渡:刚才我们读了诗人艾青写的诗《绿》,又读了宗璞所写的散文,西湖边的绿...... 2.出示第二、三个朋友圈图文。 活动1:假如艾青和宗璞都发了朋友圈,你会为谁点赞呢?请你对比着读一读,究竟为谁点赞?然后细细思考,你为什么给他点赞? 3.学习小组交流点赞的原因和理由。 4.全班交流给艾青点赞的,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5.补充给宗璞点赞的。 师过渡小结:同学们,艾青笔下的绿能引发我们的想象,宗璞笔下的绿让我们身临其境,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绿铺眼而来,艾青故里的管理员,他也发了一条朋友圈...... | 1.小组合作朗读作家所写的关于西湖边的绿的段落,初步感受文字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2.仔细观察并对比艾青和宗璞所发的朋友圈图文,思考并决定为谁点赞,同时准备说明点赞的原因和理由。 3.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点赞原因和理由,进行讨论和分享。 4.全班范围内交流给艾青点赞的理由,听取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深入理解艾青笔下绿的意象。 5.补充给宗璞点赞的理由,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丰富对宗璞笔下绿的感受和理解。 | 1.小组合作朗读,初步感受作家笔下的绿意,评价小组朗读的流畅度和情感表达。 2.对比艾青和宗璞的作品,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评价谁的作品更受欢迎,说明点赞的原因和理由。 3.全班分享给艾青点赞的理由,教师引导总结艾青作品中绿的想象与表达。 4.补充评价。补充给宗璞点赞的理由,评价宗璞作品的真实性、画面感、观察细致和想象结合等特点。 |
任务三 朋友圈回复,发现特点,尝试写诗 | 1.出示第四个朋友圈图文:一位同学是这样来评论的,出示内容,齐读。 2.引发思考,发现特点。(仿照艾青的诗来评论的) 活动1:合作写诗,小组展示。如果像这样来回复这个同学,让你也来写一写,你能行吗? 小结:就是绿的那么神奇,就是绿的那么丰富,就是绿的让你无法想象,真好啊! 4.回顾学习,尝试背诵。同学们,我们刚才读了诗人笔下的诗,也自己写下了诗句,那么,这三节诗放在一起,又该怎么把它读好呢?自己先试着练一练,请几位同学分别来试一试,师生合作读、齐读,试着背诵。 课堂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评论、点赞、回复,完成了三个学习任务,那后面的两节诗,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朋友圈又会有怎样新的任务?我们下节课再见! | 1.学生齐读老师出示的第四个朋友圈图文评论内容。 2.学生思考并发现评论的特点,即仿照艾青的诗进行评论。 3.小组合作写诗,并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同时,学生个人也会尝试模仿写作评论。 4、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尝试背诵所学的三节诗。学生自行练习朗读,之后几位同学分别尝试朗读,接着进行师生合作读和齐读,最后试着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通过朗读、思考、合作、创作和背诵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和体验诗歌的魅力,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创作能力。 | 1 展示评论,集体朗读,评估参与度与理解力。 2 思考并讨论评论特点,评估模仿与创新能力。 3 小组写诗并展示,评估团队协作与创作能力。 4 回顾学习内容,尝试背诵,评估记忆与理解深度。 5 朗读与背诵评估,通过个人练习、学生示范、师生合作及集体朗读,评估朗读技巧与背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