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教育局关于参加2019年 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二届 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11-01 09:26 栏目:公文公开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教育局 浏览量:3896

各中小学(园)、中心学校、职教中心:

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举办2019年度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的通知》(教电馆[2018157号)精神,现将《2019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ニ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指南》转发给你们,请按要求组织参加,并于2019115日将参加活动教师名单上报市教育局,参加年度考核。

联系人:乔晓军

联系电话:13895557297

附件


目   录

 

一、参加人员范围

二、课例设置及要求

(一)课例类型

(二)教学文案要求

(三)录制视频课例要求

(四)作品资格审定

三、参加办法

(一)报送作品的组织及作品数量

 (二)报送时间、方式

四、评选及交流展示

五、评选指标

六、联系方式

 

附表:1.2019年观摩活动教师信息表模板

   2.2019年观摩活动教学设计表模板

   3.2019年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模板

   4.2019年观摩活动创客/STEAM课程教学设计表模板

   5.2019年观摩活动教师信息统计表

 


活动体现基层教师“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享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特点和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

一、参加人员范围

基础教育领域所有学段(学前至高中所有学段)学科的教师。

二、课例设置及要求

(一)课例类型

1.移动终端类

在学生使用移动学习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的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

2.交互式电子设备类

在具有交互式电子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式液晶书写屏等)的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

3.云课堂计算机教室类

在采用了云计算或桌面虚拟化等技术的计算机教室(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环境下开展的各学科教学活动。

4.虚拟/增强/混合现实类

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技术或3D显示技术开展的学科教学活动。

5.创客/STEAM类

结合开源硬件与其他加工制作技术结合,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行设计、制作、展示和评价自己的智能创意产品(智能设备或互动装置)的教学活动;体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综合特征的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课程。

6.人工智能类

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的人工智能基本原理、综合应用、编程实现、核心算法学习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文案要求

1.教学设计

(1)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握学科教学特点,体现师生共同成长。

(2)要对所选的教材内容(包括教学重点与难点)和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说明教学中所用资源(硬件环境、教学平台、学习工具或软件等),阐述使用新技术的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重点突出如何使技术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各个环节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3)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体现教学环境应用创新、学与教的策略和方法,体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教学设计表》(模板详见附表2)。

(5)创客/STEAM类报送比赛课例,除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表外,需要提交整个课程的课程方案,课程设计模版详见附表4。

2.教学反思

(1)突出教学活动的创新点及教与学效果。

(2)总结应用新技术解决教学活动中关键问题的策略效果与思考、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3)提出对新技术教学适用性的建议。

(4)《教学反思表》模板表详见附表3。

(三)教学视频录制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一个课时的课。课时时长是指本地规定的时间。在《教师信息表》(见附表1)中注明,课程时长不得超过或小于3分钟。

2.图像要清晰。课例拍摄须采用专用摄像设备,双机位或多机位录制。交互式电子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电视)、师生的教学用电脑、AR/VR设备等)上的图像信号单独采集或录制。

3.声音要清楚。用摄像机附带麦克风或专用麦克风采集声音。

4.以学生文本。视频要清楚的呈现师生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的内容。

5.视频编辑合成。对多个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内容及交互式电子设备采集到的内容进行编辑,将多路视频文件编辑合成为一个视频文件,制作完成的视频文件大小建议控制在500MB-1.5GB之间,格式为MP4。

6.视频文件要有片头。时长5秒,蓝底白字,包含“2019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字样、教师姓名、学校名称及学科、年级、题目、教材版本、课时时长等信息。

7.课例简介。视频片头后,包含3分钟教师教学信息介绍视频,内容包括:教师姓名、单位、课名和教学内容的简单介绍。

8.含有翻转课堂的课例,除了正常教学视频外,课前或课后所用到的资料(含微视频以及相关资料)压缩打包后上传。微视频格式须为MP4格式,时长不得超过8分钟,资料包大小总共不能超过40M。

9.未按照以上要求制作的课例将在评审时扣减分数。

(四)作品资格审定

1.有政治原则性错误和学科概念性错误的作品,取消参加资格。

2.杜绝弄虚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参加资格。

3.不接收已参加过其他国家级评审活动的课例。

4.每名参赛者仅能报送一节课。

5.教师信息及视频不完整或不真实,视为无效课例。

6.课堂教学中仅仅PPT课件播放式的教学课例,不评选 。

三、参加办法

(一)报送作品的组织及数量

1.根据个人自愿参加的原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统一组织报送。每个组织单位报送60件作品,其中幼儿园10件,小学30件,初中10件,高中10件(组织单位可根据情况在总额范围内适当调整各学段的课例数量)。组委会不再接受学校和个人的课例申报。

2.组织单位要将参加活动的教师信息统计表(加盖组织单位公章)后,发到guanmoke@126.com。具体要求详见附表5。

(二)报送时间、方式

1.报送时间

各省集中报送时间为2018年12月25日至2019年1月15日。我馆提供统一的活动管理和组织平台,参加教师登录“观摩活动”网站(http://iwb.webcet.cn),按照省份进行网上实名注册(注册时必须填写教师本人常用的手机号码及邮箱)、上传参赛课例作品及相关资料。各省按照分配的名额汇总后,通过平台在限定时间内进行上报。

2.上传作品方式

(1)为保证课例视频顺利上传,务必使用“观摩平台”提供的“2019年观摩活动视频上传工具”。上传教学视频前要先从观摩活动网站下载“2019年观摩活动视频上传工具”,上传课例。

(2)教学文案(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要严格按照模板格式填写。上传的教学文案内容必须与报送的教学视频一致。请如实填报有关信息,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视为无效课例。

(3)上传的《教师信息表》(附表1)须加盖学校公章后扫描上传,文件格式为jpg。具体要求详见附表5。

3.注意事项

参加本项活动并上传课例视频作品的教师,即视为同意主办方在保留作者信息的基础上,将该课例用作出版、宣传、推广等用途。

四、评选及交流展示

评选时,省级报送作品的排序仅供专家评选参考。

1.初步评选:包括资格审查、运行测试。

2.专家评选:组委会聘请有关专家对各省报送的课例进行评选。在专家推荐与综合评定基础上,提出作品获奖等级建议和参加现场交流展示的优秀课例名单,在2019年5月的全国研讨会上进行展示交流(通知另发)。

3.奖项设置:本届活动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根据各单位组织情况确定“优秀组织奖”。

4.教师可根据课堂创新实践撰写论文,参加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移动‘和教育’杯”全国教育技术论文活动,在2019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中优先刊发获奖教师的论文,继续组织出版优秀视频课例集。

五、评选指标

 

                                                                                                                                    

 

指标

 
 

关键要素

 
 

分值

 
 

教学文案

 
 

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标准,明确完整,可操作、可检测,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0

 
 

教学设计要素完整,结构严谨,重难点突出,活动恰当,技术应用要体现出优势

 
 

教学反思具有针对性,对技术应用成效分析明确,问题挖掘准确,改进设想具体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新媒体环境下学与教方式的转变

 
 

30

 
 

能够采取多种策略组织教学,教学环节合理、自然、流畅

 
 

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符合幼儿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技术运用

 
 

能够将新媒体新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

 
 

30

 
 

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促进了师生、生生深层次互动,共享课堂

 
 

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和工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

 
 

教师素养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清晰、生动,书写规范,教学设备操作娴熟

 
 

10

 
 

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基本特征实施教学

 
 

教学效果

 
 

完成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提高、获得发展

 
 

10

 
 

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向上,学生的情感、行动和思维参与积极、活跃

 

附表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