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永远的师者!向于漪老师致敬”

发布时间:2022-04-17 14:44 栏目:经验交流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点击量:5700 【公开】

“永远的师者!向于漪老师致敬”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永远的师者,向于漪老师致敬”

去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于漪,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也是为中国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于漪老师,大家可能都没能意识到再过2个多月,于漪老师就迎来了她90岁生日,看着她精神矍铄的站在颁奖台上,全场掌声雷动。人民没有忘记!共和国没有忘记!这是于漪老师的近照(看图片)。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像于漪老师那样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影响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今天,当我们面对越来越艰辛繁杂的教师工作,面对越来越难管理的学生工作,让我们一起重温于漪老师的故事和她曾经说过的话语,在向于漪老师致敬的同时,我们会有感悟、有感动甚至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一、走进于漪!下面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看图片)

于漪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者,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走近于漪,在于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看到的是有着崇高师德和育人情怀的师者。

二、重温于漪老师的故事,感受永远的师者

1、奉献,教师的天职

站上讲台,整个生命都在歌唱。教书育人,让近90岁的她永远青春。扎根教学第一线70年,痴心未改,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 90多岁高龄的她,从事70多年教育工作,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于漪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语文老师,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了一位至今仍令母校感到骄傲的学生--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她先是按照校领导安排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第一次登上语文讲台,于漪讲授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组长徐老师在台下听课,她非常紧张。一堂课结束,徐老师失望地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于漪深受打击,记住“不过”后边的话,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从此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取经,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别的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不到深夜一两点钟不睡觉。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于漪把其他17位教师的长处都学来了;不到3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作为一名非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于漪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知道了“阳春白雪”,还要弄明白什么是“下里巴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于漪老师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说:“你怎么讲的,我们都记得。”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于漪老师会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会花费10个小时,甚至20多个小时,用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行。以致一位青年老师从1976年开始,听了3000节于老师的课,都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重样。

育人对于漪来说,除了教学生,还要带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带出了三代全国特级教师,“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特级教师,当看到这么多的教学能手成长起来,于漪说:“能多做一些就是好的。看到教育事业后继有人,我高兴!”

从风华正茂的少女到年过八旬的老妪,于漪在教育的原野上耕耘至今。七十年,对学生挚爱不曾改变,对师德的坚守不曾改变,倾力育人的拳拳之心更不曾改变。“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也诠释了一代人民教育工作者博大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

2、责任,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说到教师的责任,我们可能会脱口而出“教书育人”,但于漪老师是这样说的:“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于漪认为,为人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高尚的人格。她说,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做育人的人,就注定了和别的职业不同。育人先育己,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六十年代,一个工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于漪班上,他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在文化上翻身,现在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他要是不认真学习你就狠狠打他”。工人阶级的嘱托,令她开始思考教师的责任,思考教师这个角色与国家、与千家万户间的关联。一个国家,没有好的老师,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国家谈何建设,谈何发展?育人是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认识高度恐怕连我们政府官员都达不到。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从事的是为未来国民素质打基础的工作,每个学生都重要,每个学生都宝贵。教育不是到超市购物,随自己挑选;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为母语的边缘化而痛心疾首,为功利化的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伤感。她大声疾呼:“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们。老师们要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对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

当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不时冲击着基础教育时,她大声疾呼,在她的极力推动下,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写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她深情地说 :“明天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质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也是为了这份责任,对于一些新教材中传统篇目保留过少、新增篇目太多的状况,于漪隐隐担忧:“教材固然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打开学生的视野,但更要首先学好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应该深深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怀有一颗中国心。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于漪坚定地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不能动摇。这些话语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也因为这份责任,于漪老师除了担任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还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重任。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和新疆等地教师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

2018年12月28日,刚刚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颁奖会上载誉归来的于漪老师又在上海为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700多名教师奉献了一场教育思想盛宴。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讲了近2个小时,会场上座无虚席,连走廊、过道都坐满了听众,无论白发老者还是青年教师都像学生一样聆听、喝彩、欢呼。

教好每一个学生。一肩挑着学生的今天,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有了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于漪自觉维护着师道的尊严。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结伴同行。”

3、爱心,教师的灵魂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而她在以后教学工作的60余年里,用切身行动证明着这话无半点虚假。在她班上有一个姓何的学生患上肺病,雷米封,一瓶6块钱,于老师的工资是72块,他家里没有办法给他治,没有劳保,那个孩子的家庭很穷,于老师每个月买给他吃,让他把肺病治好。”“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师心上的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

把心扑在学生身上,教师就会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力超常发挥。于漪特别爱干净,看到脏物就反胃。作为班主任,开始处理班级学生丢弃的脏物时,她总是屏着气,捂着嘴。这怎么行呢?给学生做什么榜样啊!不清扫垃圾,哪来真正的卫生?于是,她横下心来改掉坏毛病。学生突然发病,呕吐一地,也能扫、拖、刷、洗,习以为常,胃也不往上泛泡泡了。

 “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每个人都是从不懂事变成懂事,如果他们都懂事了,那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有一点很令人信服:班级不管再“乱”、学生不管再“差”,只要一到于老师手上,都会“脱胎换骨”。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那是一个高中年级啊!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一个个找学生谈心,一个一个家庭去家访,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于漪老师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曾经的一次教育经历,让于漪后悔终生,一位女孩子做操不认真,老师反复纠正都不理睬,情急之下她叫出了这位学生的外号,于漪告诫学生不要去这样喊她,但是这个时候自己却讲了。事后她真诚地跟这位同学道歉,这份歉意来自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若干年后,她来看我,带着歉意地说让我操了许多心,很不好意思。(看图片,于漪老师在学校大门口深深地给这位女生鞠了一躬)师爱要纯真,要不断清除杂质,就像眼睛一样,容不得有半点沙子。这件事情让她懂得了,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头,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

4、快乐,教师永远追求的情怀

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大多数人切身的感受是“苦”,我们有的老师才干了二十几年就盼着提前退休的政策,有的特岗教师才入职几年,就开始喊苦,想方设法调离教师岗位。但于漪老师却用70年的教师生涯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于漪老师全家三代有10人为师,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世家。于漪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园丁”:大弟是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二弟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三弟则是中科院院士,小妹也曾担任浙江大学教授、科技厅副厅长。除了爱人、儿子、孙女同为教师,于漪的儿媳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教学秘书,与孙女牵手的孙女婿是高中教师。这一家子,被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所萦绕。

她还比别人多了一个特殊的教师节。熟悉于老师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二,是于漪老师最幸福的日子,那一天,这个干净宽敞的客厅,会被于老师的学生挤得满满的,多的时候会有上百人。于是,每年的大年初二就成了于老师自己的“教师节”。 有一年大年初二,家里照例挤满了前来拜年的学生,于漪老师的孙女黄音紧跟在于老师后面连叫“奶奶”,于老师好像没有听到,后来,黄音叫了一声“于老师”,“于老师”反应极为迅速。这个细节让黄音深深感慨:“今天奶奶只能是老师。”

三、重温于漪老师的经典话语,感受生命的歌者

于漪老师有很多话语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畔,给我们每一位老师以启发和感动!于老师有许许多多人生格言,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每一个为师者去学习!

(一)关于教育(图片)

(二)关于教师(图片)

(三)关于学生(图片)

(四)关于教学(图片)

2002年,于漪退休了,虽然离开了一线讲台,但她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地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  如今90岁的于漪,仍在为培养青年教师奔忙着……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已经融于她血肉的教育,早就是生命里再也割舍不下的部分。教育,这个让人心甘情愿付出、沉醉的词语,涤荡在教师们心中最明净的位置。教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每一位老师前行的步履中,行走,并铭记。最后,我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用热烈的掌声,向这位永远的师者致敬!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铝集团驻地     联系邮箱:469026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