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教学教研教学研究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道德与法治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21 16:02 栏目:教学研究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点击量:285 【公开】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讲授为主,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活动,是一种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行,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易于使学生产生疲乏、精神不振,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学习者。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真正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任、参与者,接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才能充分的理解所学知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道德与法治”、“历史”课堂教学,大势所趋、课堂教学的发展潮流。现就我们课题组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做一个诊断剖析。

王学金老师讲的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善待他人》,按照为什么要善待他人、是什么、善待他人怎样做,这样的逻辑设计本课问题,看似环环紧扣、学生积极参与面广也很活跃,知识测试部分学生做的很流畅,看似本节课所学知识得到了检验,但实际上也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1.围绕教材知识点问题设计难易区分度不大(由易到难梯度不够),问题探究向深向难发展不够、有些肤浅。

2.课堂教学中虽然学生从始至终,都在围绕教材知识点,教师设计的问题参与活动,但课堂有学生随机生成问题没有出现。课堂创新型问题设计不够。

3.教师引导、点拨的有些多。教学中带有传统教学的模式的痕迹。

 

汤丽娟讲的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正视发展中的人口人口挑战》,课堂给人总体感受是问题设计逻辑严密、环环紧扣、按照由易到难设置问题、思路清晰、讲解清楚。对学生学法指导训练的到位。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1.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测课堂试部分,学生实际上对课堂所学知识,理解的怎么样是否真正理解了?

2.教学中个别问题的设计带有跳跃性,突然性。例如:教师在讲完我国人口国情,人口不断增长给资源环境造成压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问题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发展性问题。紧接着抛出怎样解决人口问题,学生回答实行计划生育。教师没有对计划生育做铺垫,应该做简单介绍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直接问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国策?我认为问题提出有些唐突,跳跃性大了些。

3.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面不广,参与发言的人数太少。

4.个别问题讲完后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答案。例如:计划生育怎样应该怎样做?(计划生育的做法)

5.教师讲的太多,授课中有些地方上下句衔接不紧,间隔时间有些长。

年轻教师何生林老师教授的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总体感受是属于成功的一节课。设计环节齐全、完整,有题解、学习目标、学生自学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对比思考)、知识巧记顺口溜等,知识测试重视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扣住主要问题设计若干的小问题,尽最大可能的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问题的回答,能积极调动孩子们参与讨论,讲述与三国有关的故事。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讨论后学生整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讲的太多口头语多。

2.教师讲课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回答时教师追问式的问题设计太散。例如:曹操失败的原因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教师补充天气气候等原因,但教师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让学生整理。

4.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参与指导、倾听,而不是利用这个空暇在白板上板书。影响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如果能积极予以指导,将事半功倍。

 

胡秀娟老师讲的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第六课《戊戌变法》,总体感受是设计环节齐全、思路清新、逻辑严密、知识讲授清楚。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延续传统讲授授课模式痕迹太明显。教师讲授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与课题研究存在明显冲突(这与教师选择的课太难有关)。

2.教师应该参与对学生讨论问题的指导,而不是游离于学生活动之外。

3.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参与指导、倾听,而不是利用这个空暇在白板上板书。影响学生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如果能积极予以指导,将事半功倍。

4.教师讲的太多口头语多。

当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道德与法治”、“历史”课堂教学,前提是学生对教材知识有相当的掌握,才能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中才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随时产生新问题,课堂才能有创新。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肯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授课模式与学生的磨合等都将是困难的问题,需要们不断地训练践行。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市小坝镇     联系邮箱:393469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