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智慧校园教师能力发展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11-15 00:00 栏目:教师能力发展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点击量:1497 【公开】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落实《教育信息化2035》的伟大目标,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通过教育信息化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依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结合我校互联网+教育”现阶段持发展水平,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最终实现提质增效。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学校问题梳理

校园网络环境明显改善;校园数字广播系统全面升级;建成并运行了高标准的录播系统一个和三个常态化简易录播教室;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门户系统;学校30个教学班安装了SEEWO智能一体机,实现了多媒体终端班班通;实现了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了集VR探究实验室、智能书法教室、数学实验室、智慧教室、微课制作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录播教室、无线AP、智能监控为一体的校园网络体系。教师充分利用“人人通学习空间”“教学助手”和“云校家”等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利用云空间开展学习活动,家长利用云空间开展家校互动,实现了教育教学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目前,语文组和英语组教室已经开始探索了在智慧教室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通过青年教室“亮相课”“骨干团队”的示范课、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等多种形式扎实落实智慧课堂教学;理化生、政史地组利用VR资源,结合自身教学也是逐步探索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实现了教育教学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学校现有科技创新活动室一间、机器人活动室一间,各占面积110平方米。

“弱势”(Weaknesses)、“机会”(Opp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

教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不够强。具体表现在,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对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的设计和应用上不够精准,有些媒体的处理上有点粗糙。

智慧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于加强。教师在智慧环境下上课,一是在技术的应用上不够熟练,二是在智慧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互动、探究、分享有时候流于形式,课堂的实效性不强。

在教学管理上,协同性不强,办事的效率不高。譬如钉钉、腾讯文档、企业微信、问卷星、UMU等网络软件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广。

学校的信息化骨干团队要落到实处,真正地发挥骨干的作用,能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逐步推进,学校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也应该与时俱进,逐步完善,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目前,学校整体教学成绩处在了一个高位,升学率和优秀率上升的空间不大,如何在保持高位的同时又有所突破,哪就只能在提高课堂45分钟上下功夫,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准施教,了解学生的学情,从每一个学生、每一堂课、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开始,脚踏实地地把课堂教学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通过智慧教学,通过大数据来弥补我们常规教学的不足,也就是说要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

二、学校自我诊断

目前,学校实现了500M光纤入校,30个教学班均安装了SEEWO智能一体,还有三个班安装了常态化录播,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了两间智慧教室,每间智慧教室各配备了学生SEEWO平板54台,教师平板4台,每间教室均安装了SEEWO智能一体机;建设了一间智能书法教室;VR探究实验室;微课制作室;高标准录播教室;一间创客教室。

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分析:100%的教师能通过PPT来组织教学,75%的教师能熟练应用SeeWo软件来组织教学,45%的教师能通过云平台教学助手组织教学。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上,教师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教育云平台来进行请假、物品申领、资料印刷、班级管理、网络教研等日常的数字化办工。

三、学校信息技术发展愿景、学校2.0研修目标

2021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带动全市各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四、校本混合式研修主题

(一)提升对象及目标:

1全体在编在岗的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1)50岁以上教师:自主选择1-2个微能力参加测评。

2)50岁以下教师:选择3个微能力参加测评(至少1个微能力来自《测评规范》中的B1-B10、C1-C7中,乡村学校可依据自身信息化环境建设实际灵活调整)。

其中:

①塞上名师、自治区级骨干教师选择《测评规范》中的B1-B10、C1-C7中的3个微能力参加测评。

②市(区、县)级名师骨干教师3个微能力中2个要来自《测评规范》中的B1-B10、C1-C7。

③其他教师自主选择3个微能力点参加测评,不受①②规范约束。

3)年龄在50岁以下的教研员测评标准与特级教师、自治区骨干、省级教学名师相同;教辅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聘评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测评标准与教师相同。

2.中小学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校(园)长

1)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测评。考核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的落实达成情况、信息化教学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情况、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以及教师微能力通过率等。

2)校长信息化教学指导力测评。按照上述(一)中的50岁以下教师测评标准执行。

3)对于上述两方面,要有相应的证据成果证明。

(二)结合学校特色、个人能力及个人年龄,测评能力体系:

编号

维度

微能力

所属环境

A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多媒体教学环境

A2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A3

教学设计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教学环境

A4

教学设计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5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多媒体教学环境

A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多媒体教学环境

A7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多媒体教学环境

A8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多媒体教学环境

A9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0

学法指导

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1

学业评价

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2

学业评价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3

学业评价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多媒体教学环境

B1

学情分析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混合学习环境

B2

教学设计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混合学习环境

B3

教学设计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混合学习环境

B4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混合学习环境

B5

学法指导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混合学习环境

B6

学法指导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混合学习环境

B7

学法指导

家校交流与合作

混合学习环境

B8

学法指导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混合学习环境

B9

学业评价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混合学习环境

B10

学业评价

档案袋评价

混合学习环境

C1

教学设计

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

C2

教学设计

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智慧学习环境

C3

学法指导

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学习环境

C4

学法指导

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智慧学习环境

C5

学法指导

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智慧学习环境

C6

学业评价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C7

学业评价

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智慧学习环境


1. 结合学校已有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可以选择的测评能力:

维度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学情分析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教学设计


B2微课设计与制作

B3探究学习活动设计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学法指导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C3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学业评价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2. 以教研组为特色,集思广益。根据学科特点和本组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制订出本组的信息化2.0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于11月20日将电子版和纸制版一并交信息中心。

3. 每位教师根据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选择要实现的三个微能力(说明:第一个微能力在学校的基础上选择,第二个微能力必须与相应的学科教研团队一致,第三个微能力自选。)于11月23日将电子版和纸制版一并交信息中心。

五、学校微能力点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原因

点示

微能力名称

选择理由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能够推进综合性和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能够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通过VR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学习体验的技术环境,利于学生理解难点知识。

C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利用技术,拓展和丰富学生学习结果表达,对项目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成果进行优化,激发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热情。

C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有利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和分析数据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学科组建设原有基础上,有利于教研团队进一步建立学科知识图和题库,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突破教师素养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B2微课设计与制作

 

利用微课制作室,设计和制作微课,丰富课堂内容,突破重难点,让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搭建家校及时交流的平台有效创造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

六、学校2.0领导小组、专家小组机构

(一)、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领导小组:

      长:李培虎

    副组长:秦  玮 马建国 魏文刚

    小组负责人:

姜建忠 周杰 李自霞 李振业 刘娟  蒋兴华 李月萍  刘俊琴  王学金 陈金霞

(二)、结合学校新建的信息化硬件和教学问题诊断,组建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教研团队。

团队一:(语文)

责 人:刘 娟

管理人员:周永褔

骨干团队:周永福  李淑萍  周  霞  张  岩  柳冬冬

          曹转转  王  慧

团队二:(英语)

责 人:李月萍

管理人员:王丽辉

骨干团队:马  兰  张文彩  姬巧丽  王云霞  张丽萍

            鑫

团队三:(数学)

智能数学实验室  

责 人:蒋兴华

管理人员:齐宁宁

骨干团队:冯兴民  黎彦萍  曲秀娟  刘  魁  张  艳

          马燕燕  马  龙

团队四:(史地生理化)

VR探究实验室

责 人:刘俊琴

管理人员:丁海玲

骨干团队:马晓琴  陈  霞  买  蓉  刘  旭  王玲娟  何生林  王  燕   黎小瑜  武玉雪

团队五:(家校合作)

常态化录播室

责 人:年级组长

管理人员:七(1)八(9)九(6)班班主任

骨干团队:各班班主任

团队六:(综合)

微课制作室:

责 人:李振业

管理人员:黎小瑜

骨干团队:周永福  陈  霞  张文彩  姬巧丽  齐宁宁

          曲秀娟  马  兰  买  蓉  丁海玲  王玲娟

          白志明

七、研修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由校领导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IO),组建由校长领衔、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等相关管理人员、教研或学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等不少于8人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短期集中、网络研修等混合式培训和跟踪指导,提升校长团队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教师研修计划的制订与落实能力,提升校长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信息化课堂应用的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培训团队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力。建立学校信息化应用指导团队,校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团队共同研制培训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与动态考评机制。采取短期集中、网络研修、“做中学”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培训团队的顶层设计、方案研制、送培送教、指导校本研修、指导技术支持下的变革课堂、实施应用测评等能力

(三)实施全员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学校通过互联网+教育”标杆校项目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一年内完成对全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整校推进。组织每名教师完成至少50学时的研修学时任务(其中线上研修25学时,线下实践应用25学时),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线上研修为25学时,培训机构根据能力提升工程2.0要求和教师需求,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学相结合,开展全员教师网络研修;同时,充分发挥自治区、市、县(区)三级培训团队的指导作用,在学校领导及各教研组的支持协同下,组织培训团队开展线上线下应用指导,保证网络研修质量。

线下实践应用为25学时。构建学校、培训团队、教师“三位一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共同体,以问题解决(任务驱动)为主线,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确定研修主题,以成果为导向,实施“线上研修+线下实践+跟进指导与研究”学用研一体化的能力提升新方式,实现边学习边应用边研究;在培训团队的指导下,开展应用研究,以研促学、促用,形成本校应用案例和典型经验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学校组织实施教师线下实践应用和校本教研。

(四)开展对口帮扶,推进薄弱学校培训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学科、多方式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培训模式改革,加强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工作。发挥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标杆校的引领作用,利用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等,组成教师协同教研共同体,开展“结对子”、“工作坊”、“伴随式培训”等,促进城乡教师、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全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发挥示范引领,开展跨学科、智能化教育等“新领航”应用培训。整合学校、教研组、教师多方资源,组建培训团队,开展6个“互联网+教育”标杆教研团队,面向全体教师分别开展信息化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示范培训。通过标杆团队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造全市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样板间”,辐射和带动本区域内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提升和发展。

(六)坚持成果导向,组织实施全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测评实施办法》,组建学校测评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教师成果导向的应用能力测评,完成全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任务。

八、研修的步骤

第一阶段(2020年10、11月):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一是校长及中层领导先行学习,组建信息化领导团队、信息化培训团队。二是遴选6个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研团队,打造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样板间”,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学校信息化2.0实施方案。三是其他教师要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自己能力提升规划,启动和实施能力提升工作。

第二阶段(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一是组织教研团队结合本教研组特点,结合信息化硬件和教学问题诊断,选择本组学员的微能力。二是落实线上学习,线下实践。三是组织“工程”相关资源成果的申报与评选活动。四是各教研团队完成本批次学校全员教师测评工作,年度内完成全校约80%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任务。

第三阶段(2021年6到12月):成果导向,总结提升。一是剩余教师全部进入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中,开展全员培训和所有教师测评达标, 前期测评不合格的教师继续测评,直到合格,全面完成兜底测查工作,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总体工作任务,基本实现既定目标。二是召开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能力提升工程的成效与经验,推进能力提升2.0工程常态化。

第四阶段(2021年9月至2022年)开展对口帮扶,推进青铜峡市其他学校信息化能力提升。加强各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工作。发挥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标杆校的引领作用,利用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等,组成教师协同教研共同体,开展“结对子”、“名师、工作坊”、“伴随式培训”等,促进城乡教师、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全市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八、研修的预期成果

2021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带动全市各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建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结合本校实际、从教育教学、管理等真实问题出发,科学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学科教研团队计划和教师研修计划,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制度,做好校本应用考核测评工作。

(二)落实经费保障。学校通过“标杆学校”专项经费支持,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资源开发、校级能力测评、研究跟进与成果推广等工作。安排专项经费,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本级党政机关培训管理办法》(宁财规发〔2020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确保校长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市级培训团队建设以及全员培训、能力测评等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制度保障。将教师参与项目情况与教师评先评优挂钩,将能力提升工程2.0学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遴选优秀成果,纳入优质课项目评选范围,充分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要围绕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项目实施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有效实施。

 

2020年11月18日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铜峡市小坝镇     联系邮箱:393469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