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简介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校内的“国学馆”(原文庙)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前此地就以这座文庙命名了一座文庙银川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废除科举、举办新学运动的推动下,宁夏知府赵维熙和举人吴复安将坐落在老二中院子里的文庙银川书院改为宁夏府中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又易名为朔方高等小学。民国八年(1919年),学校又改名为甘肃省第五中学。同年与甘肃省第八师范学校合并,史称“五中师八”,为四年制普通学校。
花开又花落,文庙静静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现在十五中学校内存在的“国学馆”,其实是根据原银川市第二中学所在地遗留的文庙修建的。最早的文庙在现十五中操场中间,2006年银川市第四中学和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正式合并成为新的十五中,并决定将十五中迁至原来二中学校所在地。2008年4月在原来二中地址上开始重新规划修建十五中时也重新选址并修建了新的文庙。在修建过程中将原来文庙遗留下来的大约3吨重的一个大石龟、直径40公分左右的两个莲花座掩埋在新建文庙中轴线地下,至2010年新十五中学校搬迁过来,文庙一直陪伴十五中的师生们整整数十载。
二、修缮过程
为了使“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之“国学馆”更好的发挥其育人功能,2020年4月,银川十五中“国学馆”升级改造工程被兴庆区人大列为本年度人大建设项目,落实资金50万元。兴庆区人大及教育局领导两次现场办公,在人大等相关领导的协调努力下,通过捐赠等形式增加预算20万,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学校与宁夏设计院专家协商,紧锣密鼓出台设计方案,上报主管部门兴庆区教育局批准后,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工,时年10月中旬,工程基本结束。
三、布局结构
由于文庙历史悠久,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我校“国学馆”的建造外观上是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步入学校南大门向东拐,穿过一条林荫小道,便是主体建筑。馆外围墙绘制着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圣贤孔子。“国学馆”建在半米高的台基上,白色石质围栏大气高雅,南北形成一条中轴线。“国学馆”配以飞檐、雕花石柱,古色古香的格调,令人油然而生庄重之感。馆内占地面积为81㎡。由南端的影壁墙向北,门窗嵌以菱花格纹,形制艺术精巧,馆内设计层次有致,殿顶幽深错落,图案精美,向人们展示着空间之美。国学馆北门与我校图书馆相连,出了古香古色的国学馆便进入了银川十五中图书阅览室,由古至今,文化连接传承。
目前,“国学馆”教育基地设有25套几案及50个几凳,满足50名学生同时上课;室内拥有86寸智能黑板、270度全息投影。将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数字化声、形、意互动模式,实现浸润式国学学习,可融教学、展示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儒家教育”,熏陶“儒学文化”,从而实现信息手段支持下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传承和发展。
四、作用发挥
为了让十五中学子并辐射银川地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国学馆”专门设计了古朴、浸润式的内部环境,匹配趣味化的课程,拉近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近感。“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感受、体验、内化,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
(一)经典诵读。通过诵读《论语》《弟子规》《劝学》《大学》《少年中国说》《尊师》《三字经》《正气歌》等经典国学篇目,积极引导学生查阅国学经典中的相关内容、典故,从而了解国学经典,热爱国学经典。树立他们求学求知的志向,长养他们对师长的恭敬心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
(二)国学礼仪。结合诵读《论语》《弟子规》等国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会在交往中的礼仪。如入学礼、拜师礼、敬老礼、成人礼等。
(三)儒雅教育浸润礼。传播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礼仪,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礼仪、历史,对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弘扬。
(四)民俗艺术展示。通过270度全息投影的学习媒介,“国学馆”通过结合现代数字技术的方式,生动立体的再现传统文化艺术。如学生书法、中国画作品展览。汉字探源的动画、欣赏动态国画、不同朝代的书法鉴赏,汉服欣赏,培养学生美学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修养。
(五)传统文化讲座。根据“国学馆”学习内容,每学期定期开展传承国学经典教育相关内容的讲座,帮助学生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儒雅校园风气。
幽静雅致、古香古色的“国学馆”,让每一位到此的师生心旷神怡,浸润在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中。一盏清茶,一曲古筝、古编钟亦或是古编磬演奏的《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无不氤氲着华夏文化的古韵之美。
在这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也是我们昂首挺胸的源泉;是先贤留给我辈的一方瑰宝,更是一份传承下去的责任。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
2020年10月29日
https://kdocs.cn/l/cpWasHPorN0n
[金山文档] 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国学馆介绍定稿.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