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通空间-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西吉县第一小学

>学校首页>教师园地>教师文章>内容详情
热门资讯
  • 暂无资讯

论文: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让常规课显现更多实效

发布时间: 2017-10-31 20:15 发布单位: 西吉县第一小学 浏览量: 2601 【公开】

作者:刘自忠发布时间:2017-10-31 09:34:28阅读(4)评论(0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为例


[文章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交互平台分享资源的范围扩大,教师备课很多时候将教师用书忽视,本文从正确认识教师用书的价值、备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用书作用两个方面论述,认为教师用书是教师理解教材的首要选择,是教师个人和集体成长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学校管理者、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是一线的科任教师,都应该积极去关注教师用书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效用,由此才能让课堂教学质量得以实质性的提升。

[关键字]  教师用书   价值  常规课  充分利用

几乎所有教师在新的学期承担新的教学任务时,都会领取到配套教材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本文以下的内容中简称为“教师用书”),也就是老师们普遍俗称的“教参”。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授课资源贡献带来的便捷,许多教师往往在备课过程中逐渐将教师用书“打入冷宫”,笔者本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与同行的更多交流沟通,越发觉得教师用书如果使用恰当、合理、透彻,实则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过程,且能够让课堂的实效性显现得更加鲜明。

本文以笔者应用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师用书的过程和案例为切口,试图探究教师用书在教师备课、授课、反思中所起到的积极效用。

一、正确认识教师用书的价值

每一本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方针政策,具体到每一个学科也体现着无数学者前辈对未来学科走向的期许和希望。因此,任何一个版本、类型的正规教材都是许许多多学科带头人、领军人物的辛苦之作,是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

教材毕竟篇幅有限,很多内容背后的隐含寓意或信息不能通过教材直接呈现给教师,而教师用书的提供,恰恰是为了弥补教师备课使用教材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一些建议和方向。

以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为例,仅参与编写的作者就多达33位,他们都来自全国各地知名的师范院校或中学,汇聚了他们集体智慧的教师用书也是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教学建议。

同时笔者也发现,经过这些同行所编纂后的教师用书提供了足够清晰的教学目标。例如本册书中《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实验稿课程标准中有“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这样高度概括的结论,但教师用书以此延伸解读出了150字左右的教学目标,从三个目标九个角度给出了参考,这不得不说是为教师钻研课标、解读课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仅以教学目标的编纂和编写者的规模,就可看出教师用书实际是有着非常鲜明的优势,而且是能够全面解读教材内容的重要载体。

正如研究历史一定要尽量从第一手的史料着手一般,我们研究历史教学,教师用书实则可以算作是教材的“第一手史料”,而当我们习惯于从网络和其他渠道“走捷径”获取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自学导航、课件或其他资源时,实际上是弃本逐末的一种做法,无异于弃第一手史料于不顾而对“拿来主义”兴趣浓厚。

由此笔者认为,教师用书是教师备课、理解教材的首要途径和方式,教师用书的价值应该被重视,教师用书的使用应该更加普遍。

二、备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用书的实际效用

教师面对每一节新课程时首要进行的就是备课,详细阅读和理解教材是备课的第一步,而认真研读教师用书则应该是此之后的一个必须环节。

    我们仍然以北师大七年级上册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的教师用书内容为例。

(1)教学目标。教师用书将寥寥数语的课程标准进行了精准、全面地解读。既明确了基本的常识授课方向,同时还明确了重要的地图、历史事件如何处理,如何利用收集和讲述手段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团队写作精神,如何借用历史人物的轶事趣闻提升情感价值观。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结合学情、校情、地区实际等因素修订完善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目标,自然能够找到备课的方向。

(2)教学内容分析。教师用书在这一环节,将教材内容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解读,补充说明了教材设计的逻辑性和思路,同时在相应的环节提供了支撑教材的其他历史信息,教师备课过程中对整个教材的叙述从这里可以清晰理解,教材中某些环节的不自然衔接也因此得到弥补。而这一版块最后呈现的重难点,即便算是一种建议,也是为教师提供了较为明确的一种指引。教师如果利用好了这些信息,对教材的解读就会更加深刻,对知识点的衔接和联系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3)教学建议。应该说,这一版块的设计是整个一节课教师用书内容的核心,虽然多数课程里这一环节的语言都极为精炼,但却实实在在汇集了编写者的经验积累和成功实践。在本课中,这一版块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授课建议,从导入到重难点突破,从知识间的衔接过渡到小字材料如何使用,事无巨细,体现了严谨、明确的方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每一条教学建议的适宜程度,针对性的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也就能从中慢慢理出自己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而由此节省的时间和精力,足够教师去开展更多地研究和思考。

(4)问题解答。教材当中出现的“想一想”、“问一问”等内容,即便教师有明确的理解,但毕竟是文科类课程,同样的题目有很多种表述和观点,而教师用书提供的答案是经过精挑细选和实践检验的,自然是教师可以直接采纳的重要资料。教师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后,自然能够为课堂授课找到更加合适的“答案”。

(5)活动建议。历史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还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这一实质内涵,这一版块就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甚至具体到活动的策划、执行和使用素材,更有详尽的活动过程梳理和总结,直接为教师准备活动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这一课中,教师用书在这个版块为教师提供了12页的时代重大事件简介,教师连活动的基本素材都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活动建议当中的很多活动是教师短期内无法实现的,教师也不可能所有授课都以活动建议的方式开展,但只要教师在一个学期的授课中哪怕只应用了一次、两次,也是对教学实效的一种实践和创新,而当我们坚持了创新和实践,又怎么能够不快速成长呢?

(6)教学评价建议。如果说前面的所有内容都是为备课服务,那这一版块则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听课、评课和交流。给出的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总结等信息,极大地便利了教师对一堂课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即便是教师的授课不能够达标,也可以通过这一版块提供的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同科教师利用好教学评价建议,既能对自己的授课进行准确地反思、修正,也能在评课交流过程中形成讨论的氛围,共同为授课的精细化提供更多思路。

(7)资料与注释。和其他学科一样,历史学科也是在不断被研究、被完善的,也许就在教师讲授的那一刻,教材中的历史信息已经被更新的考古发现或文献研究所怀疑、猜测甚至推翻,而教师用书的这一版块设计,无疑是帮助教师了解了更多与之相关的学科研究成果和说法,为教师全面认识教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教师不用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刊物就能全面掌握一些素材,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探究,缩小了教师搜集备课资料的范围,但提升了教师接触素材的深度。

总而言之,笔者在应用教师用书的过程中逐渐感觉到,网络资源、交互信息的快速发展固然是便捷了历史教学,但也存在不够严谨、设计太过虚无缥缈难以短时间实践、为了博得关注而滥用历史史料等历史教学的“硬伤”,教师如果想要正确合理地利用这类资源,仍旧应该从教师用书为落脚点进行相互的验证和辅助,从而让教师用书真正体现对教师授课的帮助。

诚然,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何况是学科研究不断更新的信息化时代。笔者认为仅就现在使用的教师用书而言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没有体现其他版本教材对相关内容的解读,没有预留教师记录个人备课补充材料的区域,参考书目整体出版时间太早,与学科现有研究成果“脱节”以及光盘资源过于刻板、成就等问题。

但既便如此,“瑕不掩瑜”,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后仍旧认为,教师用书是教师理解教材的首要选择,也是教师备课、听课、评课不可缺少的资料,更是教师个人和集体成长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学校管理者、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是一线的科任教师,都应该积极去关注教师用书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价值和效用,由此才能让课堂教学质量得以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汉国、刘军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

[2]张桂芳、张静、张增强主编:《历史典型课示例与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

[3]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

[4]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1版。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