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第七小学
资源共建共享激励制度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特制定此制度。
一、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
1.领导重视,完善机制
2. 大力宣传,提高学生和教师对资源共享的重视。
3.建立资源平台,加强教研活动,坚持定期将资源上传,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4.明确要求,各职责部门及时更新活动和资料。教导处定期检查,加强过程监督,将教师“互联网+”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和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此项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二、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和要求
1.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2.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认真研究学校信息化环境(包括硬件、软件、资源等)的建设及管理模式,使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绩效。
3.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校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
4.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社区、家庭、农村教育中的应用。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研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教育、社区群众的终身教育等提供服务的途径与办法。
5.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应用
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应用。
6.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通过对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实验,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7.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认真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及网络行为的规范。
三、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任务
1.制订发展目标和工作方案。
结合本校实际,确定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制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努力向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迈进。
2.积极开展应用研究。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研究,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3.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结合学校实际,从提高信息化建设实效出发,积极构建数字化校园。
4.探索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新模式。积极开展教育资源应用及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为学校提供充实的教育资源。
5. 积极开展师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类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课堂教学水平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6. 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和同类学校,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