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教育教学工作“三进”工作

学党史、讲党史、感党恩优课教学设计、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2-07-14 15:15 栏目:“三进”工作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点击量:1607 【公开】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教师“学党史、讲党史、感党恩”

千师百课优课教学设计

班  级

五(2)班)

科目

语文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

内容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授课教师

蒋萍

授课时间

331

 

教学

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一、回顾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1、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两部分的内容吗?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失去爱子之后的悲痛之情。

3、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二、 合作交流,感受悲痛

过渡:多么优秀的好儿子,多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好战士,年仅28岁的毛岸英光荣的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上,此刻老来丧子的毛泽东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毛主席面临的抉择。

出示课件

(1)志愿军司令部电报: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2)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3)讨论: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矛盾/悲痛)

师:毛主席的这种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联系上节课和单元要素

出示课件: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批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小组内交流。

2.体会艰难抉择。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心情是极其悲痛和矛盾的?

课件出示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①学生交流,你从毛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强忍”“无限的眷恋”体会到了毛主席对优秀的儿子的留恋和回忆。

师:主席眷恋岸英那熟悉的身影,主席眷恋岸英那亲切的笑容,主席眷恋岸英那过人的才智,主席眷恋岸英那远大的理想,主席眷恋岸英那……,在无限的眷恋中,主席怀着矛盾的心情,面对着艰难的抉择。

②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读。

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

课件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2)这个要求是能满足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蕴含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吧。

3.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谁来读一读主席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3)主席想到了谁?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谁?

(4)同学们这就是伟人的胸怀。板书:伟人的胸怀

(5)我们就一起来悲痛地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6)练习接读。让我们再次通过接读的形式体会舍己为公的主席   爱子情深的父亲

4.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指导学生读)

课件出示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指导学生读。“踌躇”和“黯然”是什么意思?(“踌躇”指犹豫不决的样子;“黯然”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2)你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踌躇”让我感受到毛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黯然”让我感受到毛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3)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4)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5)教师引导:一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段话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5.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课件出示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小练笔:请你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抓住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那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    

(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体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毛主席一夜未眠,就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课件出示: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抓住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那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创新素养)

(2)资料共享,出示视频

(3)毛主席跟普通的父亲一样,儿子的牺牲让他极度痛苦,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让他痛哭一夜。那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这个句子。

6.教师小结: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第二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  拓展延伸,理解课文题目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批示。

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谁能猜猜是什么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 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课件出示: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故事。(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

.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 教师小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是对毛岸英同志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5、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先后失去了五位亲人,岸英已是第六位。

出示课件

47岁的弟弟毛泽民;

    28岁的妻子杨开慧;28岁的儿子毛岸英;

    29岁的小弟毛泽覃;24岁的堂妹毛泽健;

        19岁的侄儿毛楚雄。

6、(党史资料)补充抗美援朝的资料。清代林则徐的话,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播放习近平的讲话。

7、拓展延伸:交流课前搜集的爱国诗句。

四 、总结全文,关注写法

1.今天我们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2.教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毛主席丧子之痛的凡人情感和顾全大局的伟人情操的。

五 课堂总结  完成作业

1、教师小结

2、课外拓展阅读:(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积累背诵毛泽东的诗词,举办诗词大会。

(2)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     极度悲痛

艰难抉择     深深怀念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常人情感        伟人胸怀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教师“学党史、讲党史、感党恩”

千师百课优课说课稿

 

 

教学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说思想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不越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说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3、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

4、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

 

 

 

 

 

 

 

 

 

 

 

 

 

 

 

一、回顾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1、过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两部分的内容吗?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体会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失去爱子之后的悲痛之情。

3、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二、 合作交流,感受悲痛

过渡:多么优秀的好儿子,多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好战士,年仅28岁的毛岸英光荣的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上,此刻老来丧子的毛泽东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面临着怎样的抉择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毛主席面临的抉择。

出示课件

1)志愿军司令部电报: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2)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3)讨论: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矛盾/悲痛)

师:毛主席的这种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联系上节课和单元要素

出示课件: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批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小组内交流。

2.体会艰难抉择。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心情是极其悲痛和矛盾的?

课件出示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①学生交流,你从毛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强忍”“无限的眷恋”体会到了毛主席对优秀的儿子的留恋和回忆。

师:主席眷恋岸英那熟悉的身影,主席眷恋岸英那亲切的笑容,主席眷恋岸英那过人的才智,主席眷恋岸英那远大的理想,主席眷恋岸英那……,在无限的眷恋中,主席怀着矛盾的心情,面对着艰难的抉择。

②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读。

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

课件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2)这个要求是能满足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蕴含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吧。

3.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谁来读一读主席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

3)主席想到了谁?唯一没有想到的是谁?

4)同学们这就是伟人的胸怀。板书:伟人的胸怀

(5)我们就一起来悲痛地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6)练习接读。让我们再次通过接读的形式体会舍己为公的主席   爱子情深的父亲

4.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毛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指导学生读)

课件出示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指导学生读。“踌躇”和“黯然”是什么意思?(“踌躇”指犹豫不决的样子;“黯然”指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2)你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踌躇”让我感受到毛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黯然”让我感受到毛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丧。)

3)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4)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不相信岸英回不来了,他不相信父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5)教师引导:一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段话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5.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课件出示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小练笔:请你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抓住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那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    

1)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体会到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毛主席一夜未眠,就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课件出示: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抓住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把那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创新素养)

2)资料共享,出示视频

3)毛主席跟普通的父亲一样,儿子的牺牲让他极度痛苦,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让他痛哭一夜。那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这个句子。

6.教师小结: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第二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三  拓展延伸,理解课文题目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批示。

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谁能猜猜是什么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 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课件出示:

说说你了解了哪些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故事。(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位父亲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

.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位伟大的领袖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教师小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是对毛岸英同志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5、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先后失去了五位亲人,岸英已是第六位。

出示课件

47岁的弟弟毛泽民;

    28岁的妻子杨开慧;28岁的儿子毛岸英;

    29岁的小弟毛泽覃;24岁的堂妹毛泽健;

     19岁的侄儿毛楚雄。

6、(党史资料)补充抗美援朝的资料。清代林则徐的话,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播放习近平的讲话。

7、拓展延伸:交流课前搜集的爱国诗句。

四 、总结全文,关注写法

1.今天我们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2.教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毛主席丧子之痛的凡人情感和顾全大局的伟人情操的。

五 课堂总结  完成作业

1、教师小结

2、课外拓展阅读:(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积累背诵毛泽东的诗词。

2)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教师“学党史、讲党史、感党恩”

千师百课优课自评稿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比如:我在课前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课前导学单中设计抗美援朝资料,课上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第二课时思琪扫墓的资料及毛主席收藏岸英遗物的视频,加上课文的品读,让学生深切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

2、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通过课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次对话、一个神态、一个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都能反映他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侧重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自读感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品读的过程中,深入感知毛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毛主席的性格特点。设计小练笔,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想象那个不眠之夜,从而学会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巩固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4、党史教育贯穿与整堂课的始终。在教学中,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中,始终对抗美援朝的英雄的敬仰及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的伟人襟怀,还是抗疫英雄、林则徐的话,习近平的话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责任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是很好,没有照顾到学困生。

2、由于时间紧,朗读形式形式单一,本节课的悲痛的情感基调把握的还是不够到位。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及时改正,努力提高学生的合作参与能力,是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1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小坝利民街北嘉宝路西侧     联系邮箱:qtxdw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