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宁县鸣沙完小

教学教研教研活动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5 07:40 栏目:教研活动 发布单位:中宁县鸣沙九年制学校 点击量:758 【公开】

一、课程标准整体的一些修订与变化


1.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回归性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送审稿)》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和“实验稿”)都对“数学”进行了定义。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是过程


“送审稿”:“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


2.基本理念由“三句话”改成那个了“两句话”


“实验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送审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教育的起点和终点的公平性;数学学习过程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3.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念将原标准的六条合并为五条。


“实验稿”: 关于数学课程——关于数学学科——关于数学学习——关于数学教学——关于数学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送审稿”:关于数学课程——关于课程内容——关于教学活动——关于学习评价——关于信息技术


其中提法上做了新的阐述:


数学课程——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修改前: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改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5.关于课程总目标中的修订,把原来的“双基”改为“四基”,原来的“两能”增加为“四能”。


“实验稿”:(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送审稿”:“(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6.对课程目标动词及水平要求的设计基本保持不变,增加了目标动词的同义词。


“实验稿”:《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送审稿”: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性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行为动词解释见附录1)


说明:1.在标准中,使用了一些词,表述上与上述行为动词同等水平的要求程度。这些词与上述行为动词之间的关系如下。


(1)了解


同类词有: 知道, 初步认识


(2)理解


同类词有:认识,会


(3)掌握


同类词有:能


(4)运用


同类词有:证明


(5)经历


同类词有:感受,尝试


(6)体验


同类词有:体会


7.对数学的四个学习领域的名称作适当调整


“实验稿”: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送审稿”: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8.对学习内容中的若干关键词的适当调整


“实验稿”: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送审稿”: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9.对学段目标做了重新表述和适当修改


“送审稿”: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10、关于内容标准方面的适当修改


   (1)数与代数的修改


第一学段


增加“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例如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第二学段


增加的内容


增加“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加“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性质”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改为“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图形与几何的修改


第一学段


删除的内容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放入第二学段。


降低要求


对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不要求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降低要求为知道这些方向。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改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


删掉“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增加“知道扇形”。


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改为“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3)统计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一学段: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删除“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删除“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


删除“不确定现象”部分,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送审稿)》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


第二学段:


删除“中位数”、“众数”的内容,相关要求放在了第三学段。


删除“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


降低了“可能性”部分的要求,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放入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4)概率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的要求降低。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描述。


明确指出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5)综合与实践的修改


统一了三个学段的名称,进一步明确了其目地和内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中卫市中宁县鸣沙镇     联系邮箱:msxqh197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