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教学教研成果展示

高效课堂理念与特征

发布时间:2019-10-18 09:33 栏目:成果展示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点击量:1653 【公开】

1、高效课堂的概括: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2、高效课堂的四个核心词:  教育、教师、学生、教室。

         A、教育即解放       B、教师即开发      C、学生即创造       D、教室即成长

3、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A、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

B、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C、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D、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4、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

A 关注学生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B、教材分析的“无边界原则”。不讲“进度”,只要“目标”,人人学会才是目标。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

5、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A、高效课堂出发“原点”,是从“两率”入手,即解决课堂精力流失率和提高高效学习率;

B、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C、素质教育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听说读写);

  D、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学校的解放。

6、高效课堂的特点:

     A、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B、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C、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D、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E、三学:肯学、想学、学会

     F、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7、高效课堂的基本元素:

A 课堂效益公式:1×?=效益

     1即教师,并假定为“恒数”,那么学生即为“?”,学生投入多少状态的“?”,即收获正倍或负倍的效益。

假定“?”是0,那么1×0=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

假如“?”是2,则1×2=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

假如“?”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叫“负效益课堂”。

因此,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才能好起来!

     B、核心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C、技术支撑:高效课堂模式——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D、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

     E、三种利器:又称“学习三宝”——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

F、教学抓手:导学案——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五步生成”,实现四级目标。

G、教学目标: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8、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A、时间基本划分: 15+25         B、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C、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串插巩固、达标测评。

9、高效课堂的评价:

    A、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

B、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       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C、“三看”学生:

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是100%参与,还是小于100%

    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

    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D、“四看”教师:

一看课中是否坚持了“学生中心”;

二是否依据模式备课、上课;

三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培养了学习能力;

还要四看教师的学案备课。

E、评课三看:

一看教师是否遵循了模式,是否使用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使用和调动了小组,是否组织了当堂达标测评,严格规定“讲解、点拨、组织、调控”绝不能超过1315分钟;

二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

三看教师是否注重学习方法,关注学习过程,严禁教师上课“对答案”,严禁用标准答案囚禁学生的思维。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建民北街115号     联系电话:0953-3052163     联系邮箱:nxwzq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