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9月是自治区第40个民族团结进步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好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全区教育系统 2023 年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方案》的通知(宁教法〔2023〕122 号)和关于印发《西吉县 2023 年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方案》的通知(西民创办发〔2023〕1 号)精神,马莲乡中心小学高度重视,聚焦“民族团结一家人 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守正创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形成“521”工作法,有形有感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推进“五项融合”,全方位开展创建工作
(一)与党建工作融合,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动创建工作
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成立了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途径,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校园落地落实。
(二)与教职工政治业务学习融合,强化责任意识,全员开展创建工作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常识等作为学校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全体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教职工大会、校园长会、党员大会等各类专题学习会广泛开展学习教育,适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全体教职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学科、各年级,促使辖区全校师生主动参与创建工作。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打造特色亮点,全面优化创建环境
学校通过电子显示屏、校园广播、制作宣传栏及班级板报、手抄报及征文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知识,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周一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开展"我们都是石榴籽,籽籽同心颂党情"、“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等主题教育,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声势,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
(三)与德育融合,厚植认同根基,全过程开展创建工作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通过大会、班级学习、个人心得等形式,大力推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力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演讲故事、征文习作比赛、主题班会、周一国旗下分享等活动,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切实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二是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校园,重点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做到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将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法律法规作为全体师生的必修课,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安排思政课教师杨治军授《民族团结一家亲》;五年级语文课上,青年教师马琴和马保齐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结合学科特点让孩子们学中国文化;在三年级美术课上,教师冯海浪和马桂红教同学们画中国,画党旗;在音乐课上,教师马玉杰教孩子们学唱红歌,使孩子们懂得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党员教师马琳和马小燕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结合学科特点让孩子们讲党史、感党恩。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断增强师生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把师生培养成为民族理论政策的传播者,成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者。
(四)与活动融合,突出典型示范,提升工作实效
一是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积极开展“推广普通话 奋进新征程”“手拉手 促成长”“校园文化艺术节”“职工趣味运动会”“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等活动,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在广大师生心底。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名学生家庭家访”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做民族理论政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二是加强表彰表扬,针对诵读、演讲及征文比赛活动中表现的优秀师生予以表彰奖励,以榜样示范带动全校师生争做推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近期学校先后评选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1 名。
二、开展“两走进”促进师生、家校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一)走进学生生活,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扎根学生心中
一是开展“手拉手,促成长”为主题的“走教活动。针对村小音、体、美科任教师短缺情况,开展走教活动,让“走教”温润心灵,达到了“走教一处,受益一方”的效果。本学期,学校已组织4名教师持续开展2轮走教,受益学生百余名,成为农村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创新关爱模式。针对部分学困生、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困难家庭学生,他们普遍表现出自卑、胆怯、不和学生交往,不与老师沟通交流等现象,学校定期开展”送教上门”活动,老师以思想上教育、行为上引导、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心理上疏导的方式,通过交心谈心、送帮助等形式帮助引导学生融入学校,以浸润式教育和关爱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
(二)走进学生家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家校中共育
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组织教职员工每年召开家长座谈会,把党的民族理论、教育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明明白白讲给学生家长,把优秀学生的表彰欢欢喜喜送到家长手中,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建设发展尤其是政策帮扶、人文关怀等情况一一说给家长听,认认真真倾听、收集家长有关意见建议;二是持续深入推进家访。每年寒暑假,学期中,学校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深入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学生在校表现,用实际行动筑起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深扎根。
三、创新打造“一个阵地”,搭建师生共学共乐成长平台




充分发挥以劳树德增智,以劳强体育美的作用,打造“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内”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植入学生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搭建了学生共学共乐平台,借助基地这一阵地,设立展室、烹饪室等,划分责任田,以学校为责任单位,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劳动实践,在实践中使学生跟传统农耕文化有了亲密接触,为学生创造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的平台,于润物无声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