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经过两年半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的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但还是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三、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四、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五、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六、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活泼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直接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2、 充实教学内容。
教科书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应激发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语文等学科就是那种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区的联系,把今天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益的题材。
3、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感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