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第七小学
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印发《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宁教师(2020)168号)精神,依据《贺兰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的通知(贺教通发(2020)78号)要求,结合《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和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
基于“德业兼修,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立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通过信息化2.0工程,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变革课堂结构、优化智慧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校本教研模式、完善校本资源库,助力学校智慧教育生态形成。
(2)分项目标
1.学校层面:
坚持“种子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实行种子教师结对帮扶策略,每个种子教师负责五名左右的教师培训,从应用示范、教学指导、成果展示等方面做好指导,从而实现全员参与、整体推进的目标。学校信息化应用指导团队会依据学校考核细则指导教师做好学习档案的建立工作,在活动结束后,各个学科组要对微能力点完成情况形成可分享、可借鉴的经验。
(1)立足课堂转变,实现教师创新适切的“教”和学生个性创新的“学”。一是从基于学习空间与平台工具应用的混合环境下的常态化学习向基于学习空间与智慧课堂的智慧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转变;二是要高效落实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展,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三是基于多元评价,通过智慧环境下的数据分析,优化评价方式与内容,实现精准评价。
(2)优化校本研修,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立足课堂,紧扣微能力点的学习与测评,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强化研修实践,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二是深化线上线下混合研修,促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学用研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完善优化校本资源库。一是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基于宁夏教育云平台的使用,完善学校校本资源库;二是以需求为导向,鼓励教师创新性研发资源,优化学校校本资源库。
2.学生层面:
(1)充分利用智慧环境,借助云校家、教学助手等平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创新型学习方式的转变。
(2)紧扣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平板、云校家、一起小学等平台,认真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及分层针对性学习目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3)完善优化学校数字化校本资源库,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求。
(4)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课堂、资源与平台的校本化应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5)借助宁教云平台,落实多元评价,以评价为导向,优化学习活动,助力学生自主发展。
3.教师层面:
(1)借助云平台,深化课程社区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研讨,夯实集体备课、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校本研修方式的变革。
(2)紧扣信息化2.0提升工程,在课堂教学及校本研修中落实微能力点的学习应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3)开展项目式学习,以集中的能力点为单位跨学科研讨,强化校本应用的实践,全面促进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三)年度目标
1.课堂教学目标
模式 | 形式 | 2023年 | 2024年 |
常态课堂 | 互联网+课堂 | 以A1.B1.B2.B4.B5.B6. B7.C3.C4等能力点的学习应用为核心,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全员尝试探索,通过云校家、教学助手等平台的应用,转变课堂结构,实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 在已有基础上,紧扣C6.C7能力点的学习应用,通过云校家、教学助手、等平台及平板、方略全息盒子的深度应用,开展智慧环境下的精准评价,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力。 |
单元整合 | 以微能力的学习应用为抓手,以“单元整合”作为校本研修主体,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完善校本资源。 | 在已有基础上,深化课程社区应用,夯实集体备课、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促进校本研修方式的变革,完善优化、迭代更新校本资源库。 |
项目式学习 | 以微能力的学习应用为抓抓手,通过各年级各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促使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 尝试项目化学习及跨学科融合应用,实现课堂、资源与平台的校本化应用。 |
|
|
|
|
2.校本研修目标
主题 | 2023年 | 2024年 |
“互联网+”环境下 翻转课堂的校本化实践 | 教师能常态应用,变革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学习。 | 教师能高效开展翻转课堂,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力。 |
“互联网+”环境下 校本研修 | 教师能常态推进,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等校本研修。 |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信息化课堂中的落实。 |
“互联网+”环境下 项目式学习的校本化实践 |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组内合作等,落实项目化学习,达到常态推进,促使学生参与实践探究,走向深度学习。 | 在已有基础上,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深入落实跨学科学习,提升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
2、现状分析
我校处于“混合+智慧”的信息化环境下,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应用方面,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整校推进。
1.设施设备保证正常推行,处于继续完善优化中。目前学校已经达到
千兆到校,百兆进班的标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现有 34个班级全部配备了交互式一体机。智慧教室建设方面:现有在线互动教室7间,平板智慧教室12间,机器人创客教室1间、智慧阅读教室1间、智慧书法教室1间,智慧音乐教室1间。学校使用的资源有:中教云数字教材、希沃、教学助手、云校家、宁教云等。
2.教师应用已成常态,亟待融合创新促提升。学校信息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整体较强,但教师间专业素养与信息化应用能力差距较大。
(1)优势:学校年轻教师较多,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较强,在开展2.0实施过程中接收新思想、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较强。
(2)劣势:教师间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参差不齐,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应用能力较强,音乐、美术、体育等常识性学科教师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教师对教学助手等应用软件中的很多工具的使用不够,对工具的功能和作用与教学的融合不够。教师信息化应用理念、方法都有待于学习和提高。
三、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组建团队,明确任务分工,确保系统推进
1.组建信息化管理团队,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整校推进
首席信息官:马 丽(支部书记、校长)
组 长:张建荣(教学副校长) 卜 强(教导主任)
成 员:田启启(教导干事) 马 爽(信息化专干)
陆迎春(信息中心组长) 周丽娟 何 杨 孙 孔
黄 靓 张婷婷 孙晓妹
职 责:依据《宁夏“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市、区)建设指南》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与落实作为培训主线,通过短期集中、网络研修等混合式培训和跟进式培训,面向管理团队分级开展专项培训,提升管理团队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信息化课堂应用的能力。
2.组建培训指导团队,提升教师信息化指导力
组 长:马 丽
副组长:张建荣 卜 强
组 员:田启启 马 爽 陆迎春 周丽娟 何 杨 孙 孔
黄 靓 张婷婷 孙晓妹
职 责:指导教师选择微能力点,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的培训与实践应用及研讨提升。釆用专题研修、网络研修、分类培训等模式,重点开展指导团队专项培训,提升指导团队的顶层设计、方案研制、案例解读、指导校本研修和技术变革课堂,实施应用测评等能力。指导学校整体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切实加强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应用、评价、测评等能力。
3.组建实践应用团队,逐级分层推进实施
紧紧围绕多媒体教学、混合学习、智慧学习3种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4个维度30项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种子教师先行先试,边实践边总结,不断修正研修策略,实践引领;再逐步分层分段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同点结队,扩大辐射面。到2023年9月,每人培训至少50学时,其中线上课程25 学时,线下实践应用25学时。
学科 | 种子团队 | 成 员 |
负责人 | 带头人 |
语文 | 马爽 周丽娟 | 孙 静 田雅静 | 金翠珍、曹 玥、罗彦琴、周丽娟 张玲玲、刘勃博、刘丹丹 |
孟洁健 赵媛媛 | 张晓娜、吴 霞、丁小英 段巧英、撒可欣、侯晨昭 |
魏欣欣 | 李 静、左 莹、康小娟 |
数学 | 田启启何杨 | 黄 喆 | 白彤彤、宋 慧、王建忠 |
张 雪 | 梁 娜、闫佳妮、赵玉洁 陈 梅、谢志贝 |
吴 琪 | 孟 雯、张 茜、周花媚、马小燕、杨 凡 |
英语 科学 | 孙孔 张婷婷 黄靓 孙晓妹 | 马 丽 | 张 娟、苏点点 |
艺体 | 张婷婷 黄 靓 孙晓妹 | 乔一鑫、李燕弟 童海波、顾振宇、魏 茹 李淑娟、张燕梅、吴 波、杨 汀 张燕梅 李宏伟、朱 林、陆迎春、盛光前、魏 茹 |
其他 | 陆迎春 | 杨银环、吴旭升、俞丽玲、罗玲玲、方晓明、刘梅、俞军 |
|
|
|
|
4.组建考核测评团队,有序开展测评工作
组 长:马 丽
副组长:张建荣 卜 强
组 员:田启启 马 爽 周丽娟 何杨 孙孔 黄靓 张婷婷 孙晓妹 陆迎春
制定测评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应用考核、评审,落实全员测评,负责县区级抽测的组织。
各学科组能力点选择 (拟定、根据实际可调整)
分类 | 学科 | 微 能 力 点 |
学情分析 | 教学设计 | 学法指导 | 学业评价 |
文科 | 语文 | B1 | B2 C1 | B4.B5.B6.B7.C4 | A12 |
英语 | B1 | B2.C2 | B5.B6 | A12 |
道德与法治 | A1 | B2 | B5.B6.B7.C3 | B9.A11 |
理科 | 数学 | B1 | B2.B3 | B5.B6.B7.C3.C4 | A12 |
科学 | A1 | B2.B3.C2 | B5.B6 | A12 |
信息技术 | A1 | B2.B3.C1 | A10.B4.B5.B6.B7.C3.C4 | A12 |
美育 | 美术、音乐 | A1 | B2.B3.C1 | B4.B5.B6.C3 | A12.B9 |
体育 | A1 | B2 | B5.B7 | A13 |
|
|
|
|
|
|
根据我校实际,50岁以上教师选择1个:其中1个来自B1-B10 ;市、县级骨干教师选择3个,其中2个来自B1-B10或C1-C7中。其余教师3个:至少1个来自B1-B10或C1-C7中。
四、实施进程
(一)第一阶段(2023年2月):规划组团
结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规划、方案、组建管理、培训、应用和测评等四个团队。
(二)第二阶段(2023年3月-5月):培训实践
1.整体性培训(2023.3):组织教师学习《整校推进方案》、指导教师选择微能力点;
2.针对性培训(2023.3-4)开始微能力点线上学习,结合教育教学及教研实际,开展线上线下研讨实践。
3.实践性培训(2023.4-5)以微能力点的学习应用为抓手,分批推进,抓好线上学习、线下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
(三)第三阶段(2023.6月-9月):分批测评
第一批(2023.6月上旬):种子教师测评
第二批(2023.6月中旬):教龄3年以上及骨干教师测评
第三批(2023.6月下旬):其他教师测评
五、管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组建本校领导小组,制订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围绕规划切实制定方案,支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和实践应用,落实全员信息化培训学分要求,提高整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2.成立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管理指导工作,并做好提升工程2.0 项目培训实施、过程监督等工作。
3.积极服从教研联盟整合各校骨干教师,成立教研联盟提升工程2.0领导小组并落实专门负责人员。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工作规划、指导、管理和考核工作,积极有序推进工程实施。
(二)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统筹专项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并统筹多方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条件。
(三)做好监管评估
学校将依据测评标准和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学校自我测评的基础上,对学校能力提升工程进展情况进行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
贺兰县第七小学
2023年2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