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第二中学全区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申报材料
隆德二中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改进措施,更新配置信息化教学资源设备,通过培训学习和研修活动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紧跟教育前沿,吸纳最新理念,稳步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工作,2015年12月,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全区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先进学校”。学校以此为契机,加大学校信息技术资源投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行高效课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为课题,拟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机制,抓好信息技术资源的管理和应用,锻造优秀教师队伍,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增强学校未来发展的动力,努力朝着全区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目标迈进。为此,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立足实际,加强管理,统一部署,协调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得到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隆德县第二中学创建于2001年8月,2012年9月全县教育布局调整后由完全中学改制为初级中学。学校占地130亩,建筑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目前,在校学生近2300名,46个教学班,教职工190余名。学校以魅力独具的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成就学生幸福未来作为办学理想,秉承“教学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思想导航,精神引领,文化润泽”的治校方略,确立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人文与制度并举、质量与特色并重、教师与学生并进的办学特色。不断创新学校办学和管理模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行“高效课堂”。校园文化追求品位,注重内涵,凸显个性,其中的“二中讲坛”、校园艺术节、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已成为主打品牌。“经典诵读”、“国学教育”、“道德讲堂”、“民间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已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亮点。长期积淀形成了理念文化、标识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四大校园文化体系,其中党建文化、廉洁文化、景观文化、班级文化等13种文化建设独具魅力、各展风姿。学校各类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筑功能室齐全,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研训室、探究室、田径运动场、各种球类活动场、绿化休闲场所一应俱全,形成了优雅和谐的育人环境,教育质量稳步攀升,办学特色鲜明,成功打造了优质教育品牌。
二、信息化配置情况
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不断增加教育信息化设备数量,改进设备质量,借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计划,全面更新升级信息化资源设施设备,目前,学校的教育设施设备资源已达到义教均衡验收标准要求,能满足当前学校办学需求,这为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随之有了长足发展:
1、健全机制,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拟定了信息化发展实施方案,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条例和校园局域网管理制度,修订规范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领用借还、报损报废等制度,建立了有效地管理机制,从设施建设、设备维护、资源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目标,使相关人员既知道做什么,也知道如何做,做到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学校设立了信息化工作管理研训中心,组建信息教育教研组,共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学人员3人,信息化管理与教研兼职教师6人,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和信息课程的教学工作。
2、装备资源,保障发展。学校开通光纤宽带网;装备微机教室5个,生机比为9:1;高清录播教室3个,视频制作室1个,微课录制室1个,生物教学探究室1个;班班配备教学一体机,教学一线教师人人配发电脑;各类功能室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借阅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共8个,图书阅览室全天候开放,供师生随时借阅和广泛阅览。校园网络广播系统实现全覆盖。
3、推广应用,全面普及。学校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应用,按课程计划规定开足课时,上好信息技术课,上课时一人一机。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活动,要求教职工都会使用信息化资源,要求教师必须利用现有信息资源组织教学,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学习资源,以便整体提高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定时开展网络研修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研训活动让更过的老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能高效使用信息化资源。推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我校逐步探索形成了“激趣导学 六环轮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校所有教师都会用多媒体上课,进行网络化教学。学校建有教育教学资源库,各备课组老师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且不断完善、改进学校教育资源库。
4、安全网络,绿色管理。学校安装网络安全监控1套,分布70个点,基本达到校园安全网络全覆盖。安排专人负责学校网络监管、维修,有力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安装校园广播系统1套。
三、网络接入校园和网校建设情况
1、学校校园局域网完备建成,接入中国电信100兆光纤宽带网,网络终端已布设到每个教室、办公室及功能室,且每个教室均安装教学一体机,一些功能室安装电子白板,教师人均一台一体机,保障当前教学需求。开通了区内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以及宽带网络室室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通”。
2、学校建有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校园网站,并登记备案,每位教师都有独立的注册账号,并开通了教师个人空间,学生及学生家长注册人数达到了40%,校园网配备专人负责维护,定期上传、发布信息,及时更新。
3、开通学校“微信公众号”与校园网同时上传发布学校新闻动态以及学生优秀作品。
四、学校信息化应用及取得成绩
(一)、细化管理,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信息技术应用实验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组室、各学科及每位老师的具体工作,因此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优化管理,合理规划,加强落实,有序推进,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1、注重调查研究,提高实施效能。
我们深入调查分析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状况,对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视频课的拍摄,全面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进行了全面剖析与梳理,提炼出了如“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改进学习方式、合理处理教材”等诸多方面的小课题研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全面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拓展师生发展空间”、“深度融合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各环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应用的模式、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步伐”的发展目标,详细制定了项目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使项目推进更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更具针对性。
2、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
为了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成立了由校长许志谋任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李龙军任副组长,教务处、教科室主任任主管、信息教师张松年、李新霞、彭娟红为管理员,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组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具体工作由教导处、教科室牵头,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落实,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经常召开工作研讨会,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由于我校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导,细化了工作步骤,为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应用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学校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立足校本,聚焦课堂,注重实践,研训结合,围绕“信息化条件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研究”课题,扎实开展实践与研究。
1、立足教师需求,加强培训达标学习。
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上,以“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全员培训为契机,学校不惜花大力气,想办法筹措资金,根据教师的需求,采取个人自修和集体研训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给老师们搭建培训学习的平台。
(1)、提高认识,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培训、评比活动,培养学校教学能手和教育信息化带头人。学校积极选配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参加培训8人次。许志谋校长带头参加了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培训,李龙军副校长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管理员张松年参加了自治区电教机构人员培训等。
(2)、信息技术带头人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学校每周教研活动中统一规定时间,对全体教师分层次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及实践操作,培训形式多样,有观看网络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视频,有校内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覆盖Word文档、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校园网络使用、flash动画制作、教学一体机的使用、微课的录制、电子书包的使用等技术层面的培训,大部分教师能熟练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操作并具有自行编辑多媒体课件、制作微视频的能力,会借助希沃授课助手组织教学,绝大部分中老年教师都能在网络环境下查询、阅览和开展教学活动。
(3)、以用代学,以比促学。学校定期举办教学能手大赛和优质课大比拼,要求执教者必须使用教学一体机,制作使用课件进行授课,通过活动指挥棒引导教师重视多媒体应用,学习多媒体使用,熟练多媒体操作。比拼活动涉及各年级各学科,活动中提供平台安排专人为教师制作课件、运用网络等释疑解难,多元参与,互帮互学。
(4)、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校专门聘请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及教学一体机厂家客服技术人员,就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教学一体机的功能开发与有效运用、日常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为教师做全面培训。还邀请中国电信宁夏分公司技术人员来我校就翼校通平台所支持的乐智网的功能应用和平台资源与现行课程资源整合的操作技术和功能进行实地操作讲解。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针对具体对象、具体学科和具体问题进行全员式讲座、一对一对话、跟踪指导多种方式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开展课题研究,改进教学教研策略。
为了把专题研究推向深入,我们把教育教学研究作为重要手段,要求各教研组把“信息化条件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的研究”课题的核心问题提炼成教研组研习的分课题,以课例实践为载体,通过问题分析、理论借鉴、课堂实践、案例剖析、反思总结等研究,使教学与教研有效结合,真正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以形成更科学的认识和更有效的策略,进一步指导和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模式。各教研组经常召开教研组会议,利用网络、研训室开展课堂教学评价以及集体备课、导学案设计等教研活动。我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模式探究”,现已结题,并获得课题一等奖;参与自治区教育厅“教学案——初中教学减负增效教学行为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已结题并获得一等奖。学校通过同课异构,观察、研讨、反思教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发现不足,及时指导教学。
3、加强反思总结,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为了引导教师对实践研究形成有效的经验,我们不仅要求教师对实践研究进行详细的规划更注重深入的反思总结,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积累有效经验,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主要是进行三个方面的总结,一是对专题研究进行总结反思,每学期形成总结文本;二是选择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撰写案例分析;三是对自己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感悟撰写心得体会。学校把反思总结列入项目考核的重要内容,鞭策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优化信息环境,拓宽师生发展空间。
建设和改进学校信息化环境是信息化应用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学校坚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并重,一方面不断优化信息化环境,一方面不断促进师生信息化应用实践,为发展师生业务素质拓宽了空间,深度促使了师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1、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优化信息应用环境。
学校把教学资源库建设作为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点,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丰富、完善、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库。学校经常鼓励、引导、培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学习和交流,教师个人资源上传,做好平时的收集整理。《宁夏教育信息化资源平台》、《宁夏教研网》、《中小学教师课件网》、《中国电信——乐智网》、电子书包等都是教师的业务超市,全体教师积极在网上学习、下载、发帖、评论。目前,学校各学科的电子导学案完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例比较充实,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经验文本、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比较丰富,试题库逐渐增多。学校还通过各种渠道,把外部优秀的教学资源充实到学校的资源库中,链接到学校网站,建立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库,专人管理,使学校的信息化环境逐步得到优化,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借鉴资源。每个教师不管任那个年级的课,都有丰富的资源,减轻网络搜寻的负担,而且可以借鉴其他人的长处,最主要的是本校教师的资源符合本地教学实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2、建设信息应用平台,拓宽专业发展渠道。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创新教学研究方式,学校开辟了网络教研、QQ群、微信群、在线评课、教师博客、网络个人资源空间、学校公众微信平台等信息互动交流平台,并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式,由学校统一安排落实,引导教师增强应用意识,积极参与。网络与教研的有效整合,网上研修与个人线下研修相结合,使传统教研活动中的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才能进行的不足得到了弥补,使参与人员由校内扩大到校外,由单一学科扩展到多学科,更有利于外部优质资源的有效介入,使传统的教研模式得到了创新,使教研的时空得到了有效拓展,提高了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发展能力。
(四)、整合信息资源,注重信息资源应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应用是关键,信息化设备再先进,信息化资源再丰富,而没有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教育信息化就是空谈。学校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本着宁可用坏的思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1、用于教学。学校把信息化资源应用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要求教师上课使用多媒体,杜绝滥用多媒体。 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改变知识的呈现模式,利用课件直观形象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开展教研。学校利用信息化资源设备深度开展教研活动。一是学校将教师授课录成视频,开展课堂教学回头看活动,同一教研组教师共析课堂教学环节,查找课堂教学问题,指出优缺点,商讨改进措施,研训结合共成长;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利用网络观看名师讲座,经典课例等,教师还可与知名学者、专家交流、探讨教学问题,取经问路,借鉴学习,以发展教师业务素质。有时也可整合学科资源,跨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做到了教学方法共议,教学内容互商,教学问题同研,教学资源共享。
3、创新德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势添补了学校德育载体与渠道的不足,整合网络德育教育资源,有利于拓宽德育渠道,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各班利用计算机设备观看养成教育专题片,班会课上利用网络资源教会学生学习做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完美人格,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4、电子备课。全面实施电子备课,备课中我们进行了四步式管理,即第一步老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教学课件网搜集、整理好自己的电子教案及相关课件,做到初备;第二步教师集体研讨修改,形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教案;第三步把自己的备课上传到学校网站相应栏目下,便于学校检查,实现资源共享;第四步是学科教师 登录校园局域网下载相关科目课件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以优化课堂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的备课活动,实现了远程资源、网络资源和自备资源的交叉使用、全面共享。
5、远程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远程教育教学培训和开展业务学习提升活动,如每年的暑期学科教师远程研修及国培计划等培训。根据需要学校借助网络和媒体资源对新进教师、特岗教师和“三支一扶”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全面了解学校工作流程,掌握信息化资源应用的基本技能。
6、优化管理。在合理高效利用信息化资源的同时,学校依托班级和个人网络空间、校园局域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全部纳入了信息化管理范围,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便捷、优质、高效。
7、家校共建。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各班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各班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都加入、并让学生家长加入,方便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互动,家长通过QQ群、微信群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得知学生作业内容及要求,做到学生在家学习心中有数。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共商孩子教育问题,并给部分学生解难释疑,学校还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与家长联系的可视通话平台等等。这样,拉近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达到家校共赢。
五、信息应用取得的成绩及遇到的问题
学校以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为目标,细致扎实的工作,使得学校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首肯。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骨干教师培训重点科研单位”,自治区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先进学校”、“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隆德县“信息技术应用先进集体”、基础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不懈地努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上了新台阶,但在信息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信息技术设备与学科教学整合还不能协调统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没能深度融合,信息化条件下的“激趣导学 六环轮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部分教师还未能全面理解把握要义,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还不够娴熟、系统。现有的设备还未得到最大化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辅助软件和教学资源平台还不能被广大教师接纳认可,部分教师备课手段老旧,不能有效整合学科教学资源,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没有真正达到信息技术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显得力不存心。学校微课制作教师团队还未建成,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普遍有待提升。
2、学校现有网络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尤其是学校接入网络兆数不足,学校采取分年级基部管理,各年级教师办公室、教室网速缓慢,存在没有校园网服务器、存储磁盘阵列等网络服务设备的问题,影响正常备课、教研、办公和信息传送、规范建档等工作。学校校园网建成较早,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完备,加之建网资金不足,致使校园局域网的栏目功能不能发挥最优作用,有些设计需要更新升级。
3、网络教研不够深入,教师在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只体现在文本上,没有很好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上展现出来,无法供交流与分享。有些网上教研反思隔靴搔痒,没能谈到实质问题,没有起到应有的研讨交流效果。部分教师对教学的改革愿望和意识不够强烈,缺少主动学习的品质,践行高效课堂还心存疑虑,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到位,视野不开阔,依赖传统,不能变革创新、凤凰涅槃。
六、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思路
为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深入落实学校“激趣导学,六环轮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矫正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信息化资源使用密度不够、使用不当等问题,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全面发展师生素养,变革教育模式,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中学生。今后,我们将立足校情,更新育人理念,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全力抓好硬件建设与使用,完善信息化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把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架构到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之上,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以教育信息化建设来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为此,学校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网络应用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创新,推动学校教育模式在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等方面实现根本性变革,构建网络环境下开放式的新型教育模式,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均衡发展。
2、聚焦信息技术在“高效课堂”中的应用,全面开展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软件、师资建设,整合信息化管理软件平台,实现学校各部门办公系统电子化;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站和校园网络教研建设,实现校本和校外教学资源交流与共享;进一步加大“微课制作”、“翻转课堂”的建设,逐步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迈进。
3、把共享、开放纳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通校园网络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通道,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合力,创建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办学新模式。加强二中网站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丰富教育资源,扩展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功能和规模。构建学校的网络办公管理系统、校本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图书阅览室电子借阅管理系统,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无纸化办公。推广使用各类教育管理及教学资源系统,形成全面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方方面面的校园信息化应用平台,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网络共享。
4、开展网络环境下新型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变革教师教学方式,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探究式课程,广泛使用电子书包,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变革。
5、开发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的自主学习资源,基于网络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选择性课程,基于网络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研究性课程,构建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体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6、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学校宽带网络1000Mbps光纤接入;实现班班安装触摸屏多媒体教学系统和班级100Mbps的无线网络。建成信息化科普创新教室、机器人探究室、生化信息化实践基地和生物标本制作室、信息化历史、地理和综合实践室。同时,实现图书阅览借阅的电子化。另外,也将信息化的未来教室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之中。
7、加大智慧校园系统硬件设施的投入,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型。智慧校园系统就是通过云计算、雾计算、群计算三层架构来实现智慧校园的科学决策、个性服务、优化结果等服务。通过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教管、智慧家校通、智慧节能、智慧校安等来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真正构建无缝学习平台,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顺畅地沟通起来。
8、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督导。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适度引进企业、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用好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资源配置、运行维护和技术培训等。聘请专家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将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估体系。
总之,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运用工作着眼实际,兼顾长远,注重实效,务实的工作,使学校信息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新的跨越,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得到了显著优化,各类资源日趋丰富,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专业发展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一往直前,在信息化条件下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变革方面加强积极探索实践,利用好信息化资源优化管理、发展师生、凸显办学特色,力争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数字化智慧校园。
隆德县第二中学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