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是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古今中外的教学论,始终在研讨这个问题,当前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师退出机制的产生也面临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于教与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围绕学生怎样算是学的好,老师怎样算是教的好,由谁来评价更合适,以及老师讲课要不要完全按照教案来教展开论述,作为抛砖引玉。
关键词:教;学;评价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教学的问题,我问自己,学生学习怎样算是学的好?老师究竟什么样才算教的好?参加各种教师竞赛拿了奖,在平时的工作中就一定可以教的好?亦或是评了职称就一定比尚未评职称的教的好?诚然,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大多数拿了奖的,比如说课、优质课的真的有一定实力,然而在平时的上课中并不是像准备比赛一样可以花那么多时间,可以有那么多的人给予指导建议。所以,教的好与否究竟应该由谁来评价更合适?还有在教学中,老师要不要完全按照教案来讲课?
一、学生学习究竟怎样算是学习好
老师讲的都能够听懂,考的分数高就算是学的好?还是说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诚然,若以结果为导向,当然是最终分数高的为学习好;但若以过程为导向,那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力和素养得到提升的同学当然学习也很好。那么问题来了,分数高与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相比究竟孰轻孰重?不言而喻,从整个的人生学习长河中来看,每个人都会得出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更为重要。既如此,我们便不能够说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不好。成绩只是暂时的结果,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放眼整个人生的学习长河中,不要在乎一时的得与失。
二、教的好与否究竟由谁来评价更合适继续回归到教的问题,只要是人的判定,便必然存在主观因素。我们知道,对于教的判定,有自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领导评价、专家评价等,其中自评在几乎整个教师行业都不会被重视,因为毕竟你是工作者,与做学生时是不一样的。那么剩下的评价里,究竟哪个更为重要,是专家评价吗?毕竟是专家呢,然而,笔者认为,在剩下的评价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评价。因为在教学中与老师相处时间最长的,莫过于学生,教的好与否,学生更有发言权,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就如同我们平时的人与人之间相处一般,只凭几面之缘,你能了解到什么呢?说到此处,一定有人要说了,第一印象很重要,那么我想请问,老师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短到只有第一印象了吗?不言而喻,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也并不是说剩余的评价就一点也不重要,剩下的评价只可以作为参考,因为剩余的参考基本上属于同行,每个人的教学风格都是不一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三、教学中,要不要完全按照教案(教学设计)讲课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订蓝图的过程。如同编剧的剧本,那么问题来了,完全按照剧本来演戏的演员是好的演员吗?答案不言而喻。我们知道,好的演员大多是演的很真实,很自然,不是刻板的完全照着剧本演的,这样的演员才真正能够把戏演活。再如,在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中,李德、博古将蓝图的每一个细节限制的死死的,哪个炮在哪放,哪个人在哪站等都规定的死死的,最后以失败而转战。同理,老师教学也一样,如果完全按照教学设计这个剧本上课,能真的把课上好吗?答案不言而喻。当然,这并不是说教案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教条主义,实际的教学如同打仗,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并不是每一个问题你都能预判到的,必须灵活应对,灵活教学,如此也才能真正爱上教学,因为即便上同样的课,不同的班,不同的时间,讲课风格,说的每句话也不是完全提前设定好的。这样以教案为蓝图,灵活上课的方式,老师也会更有热情,不觉厌烦,才会感染到学生,才会真正的使学生有获得感。四、启示关于教与学可以思考的点还有很多,本篇主要对于教学论以及当前较热的教师退出机制,提出了以上几点思考并论述。笔者认为,既然对于学生的评价都在尝试改变,那么对于老师的评价是不是也应该结合教师退出机制更多地倾向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还有关于教案肯定是需要有的,但是是不是我们就必须要把每一个地方都精细化,笔者在上述论证中已表达观点,但是并不是说关于教师类的比赛就不重要,毕竟还是需要多元评价的。总之,无论是对学生进行评价,还是对老师进行评价,我们都应该更科学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