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七小学

教师园地教师文章

习作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发布时间:2022-03-01 00:00 栏目: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七小 点击量:167 【公开】

习作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原州区第十七小学  海芳

习作教学的各个模块之间不能没有逻辑联系,如果都是独立存在的,学生很容易在写作文的时候东拉西扯的拼凑,不能形成一篇衔接无缝的作文。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注意相关内容的先后顺序及递进关系,不能盲目安排。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学生写作难,久而久之对写作产生了恐惧心理,教师在教学时不要一进教室就开门见山的说今天我们写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是什么等话。我们让学生写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1]]所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习作内容,而且导入内容简短有趣,不能喧宾夺主。于此同时也应该把今天习作的任务或内容介绍清楚。

二、晓之作用、体验效果

    任何一种习作形式都有它的作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无师自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拨云见日。不要小视这个环节,如果运用的好,使学生爱上写作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这种作用主要在文章的表达效果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刘晓蓓老师在上学些环境描写的习作时,就借助《鸡笼里的女孩》中的两个片段向学生讲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等;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情、心理等等。使学生直观的体验了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等方面的不容小觑作用。

三、施与方法、推波助澜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时淡化文体,因此教师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习作的写作形式。只能是指导推荐方法。这些方法最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这样学生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比如:已经学过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引用名言警句、诗词、传说等来点缀我们的文章,还有些在分门别类的文章中我们会遇到的写作方法,例如在写环境时用到的动静结合,写几种动物时的对比描写等,当然这些方法不能一下都介绍给学生,教师得根据学段,学情适时的根据学生的需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给他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一)例文引路、开始构思

   在写作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说,说的话题从何而来呢?教师可以就依据习作内容找话题,也可以引用例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说。说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写作思路[[2]]。比如梅玲老师在给四年级学生上《推荐一个好地方》这篇习作时,推荐了老舍《草原》中的一个写景片段,通过这个片段让学生学习怎样向他人推荐一个地方的美景。还有这个地方的风俗活动、美食等都从一些作品中截取了相应的片段让学生练说学写。

(二)明确要求、起草片段

 小学不同学段对习作的要求不同,教师得根据学段对学生的写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另一方面是为了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课标上的要求,还有教材上提出的要求,以及该类作文的特点,在明确要求后,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相讨论,之后书写自己的习作片段。

以上便是习作教学时的教写环节,环节虽然少但是要把这些环节详略得当,精细的呈现出来绝非易事。课堂上教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高效的引导能让学生快速接收并接受知识,习作教学更不例外。

首先是内容呈现方式,语文教学中高段识字大多数是随文识字,在习作教学中介绍方法,说明作用,引导练说也应该随例文讲解,避免教师“空口无凭”干涩的直接向学生讲解,如果那样做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起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3]]。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继而锻炼自己,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次习作课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喜好、兴趣,组织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来间接的帮助学生写作。

最后是教师的言语引导,教师的言语精简,有详略。教师发言是为了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因而言语要精简,有重点,还有在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积极的用言语渲染,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重视,继而仔细的学习。

这些环节衔接的顺畅,有时候几个环节可以同时进行,之间是互补、相互承接的关系,在有些习作中有些环节可以去除或换掉,为了适应大同小异的作文,教师要灵活的调整教学程序,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霞飞.小学记实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2]] 王社香.写作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研究[J].语文天地,2016.9,P54-P55

[[3]] 王维凡.初中数学本真自主教学模式的建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9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固原市西关南路与银平路交汇处     联系邮箱:80689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