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时、分、秒”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
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
关于“时间”知识的的教学,人教版分为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在第一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在第二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说这块知识在本套教材中的跳跃性很大,学习时应注意:
1.无论哪一册内容,哪一块知识,都应该让学生切实学会。
2.学习时串联前后知识,既复习巩固前知,又有利于新知学习。
3.联系实际,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使学生易懂、易学。
4.在平时的学习中,无论教材有无安排(如二年级),都应不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而且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块知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教材选取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主题图利用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情境和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来引出“秒”;例[2]选择早上从家里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来学习计算用了多少时间;练习中估计穿衣、刷牙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来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调查50米跑所需要花的时间等。
教材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来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正确的时间观念并不是通过纸上谈兵能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在学生不断的应用、不断的体验中建立的。教材正是从这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逐渐感受、形成时间观念。如数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能做哪些事,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离不开活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要学好关于时间的知识,应不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培养学生收集有关时间信息的习惯,了解更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如教材中提到的地球1秒钟运行的路程、自行车1秒行进的路程、1分钟脉搏跳多少下等,以及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关于时间的格言(时间就是知识、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诗句(一岁一枯荣)、时间的科学概念等。(在中学生数学、物理课本中,时间被表述成一条有起点、有单位、有指向、无始无终的直线,这就是符合人们常识的牛顿“绝对时间”,也是直到本世纪初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的时间概念。但对于时间的本质,还远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数学思考:
计量以秒为单位的方法及时间的简单计算的多种算法。
(3)问题解决: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充分的体验。
(4)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四、课时划分
本单元可以划分为3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题图、秒的认识 [P59---61]
第二课时:例[1][2]、练习十四第1、2题 [P62---63]
第三课时:练习十四第3——10题 [P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