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单元有“上、下、前、后”和“左、右”两方面的内容。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或表达。因此,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单元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的位置关系,常用三组相对的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表示。这三组方位词具有相对性,即与“上”相对的是“下”,与“前”相对的是“后”,与“左”相对的是“右”,它们分别表示了在三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材中“两个物体”一方面指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另一方面也指“平面图”上的两个物体。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必须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感知到,在平面图上判断位置关系时,“平面图”必须是固定的,即图的摆放位置、方向都不能改变。 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例如,A 在 B的前面,也可以说 B在A 的后面,要么说“小汽车在大卡车的前面”,或者说“大卡车在小汽车的后面”。但在学习“左、右”时,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不涉及“相对性”,即只有二个“参照物”,或者说只以一个“物体”作为判断位置关系的“标准”,这个参照物就是“观察者”或者是参与活动的“活动”。 三组位置关系中“上、下”的认识最简单,因为讨论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不涉及“相对性”问题,即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相反的方向是“上”。其次是“前、后”,为了避免相对性问题,教材中规定以“活动者”为参照物,他“面”朝的方向就是“前”,相对的方向就是“后”。 认识“左、右”的难度最大,因为可以有多个参照物。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材中是以“活动者”为参照物的,并根据儿童认知左、右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联系 (情境图)-感知身体的左、右 (“做一做”第1题)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 (“做一做”第2 题)。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教材不涉及平面图中“人物”的对话,以避免在考试中“相对性”带来的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