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测量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积累,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将测量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将要学习长度单位“亳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二阶段。
本单元的教学处于测量教学的第二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 千克。
2.在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五、单元课时规划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本课时教学应重视以下几点:(1)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2)通过创设认知冲突,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3)重视1毫米长度观念的建立;(4)重视指导,保证活动有效开展。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在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例3后,可引导学生梳理 已经学过的4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体会十进关系。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千米,需要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理解。
第四课时,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教学例5时,要注重交流和概括换算的方法;教学例6时,首先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计的方法,在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这些常见的、熟悉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另外,应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
第六课时,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例8的推理过程与“千米和米”相同,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需向学生说明:物体的质量经过换算,虽然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但表示的实际质量没有变,只是用不同的单位表示。
第七课时,解决问题。教学例9时,“阅读与理解”环节要弄清题意;“分析与解答”环节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应指导学生有序思考;“回顾与反思”环节要让学生有条理地说说思考过程,体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列举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八课时,练习课。结合基础练习题,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针对问题,要进行补救性训练。解决问题练习方面,要训练学生有序思考,通过相互交流和补充,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六、具体教学措施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