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了“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同时,本单元中学生所学习的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对今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具体编排上,本单元由“6和7(包括解决问题)”“8 和9(包括解决问题)”“10”“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6部分组成。下面对这些内容作一个简要的说明。“6 和7”这一部分在教学 6 和7的数概念之后,根据数的组成介绍了有关 6和7的加减法。6和7的加减法由直观体现加减含义的情境图分别出现了“一图二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再直接过渡到“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介绍“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同时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继续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这部分内容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较为单一,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8和9”的内容在编排上与“6 和7”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略有提高:对填组成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变式;解决问题的情境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并且蕴含多个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还要尝试自己寻找信息、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这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 “10”的编排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6和7”“8和9”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数的过程中省略了 10 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 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10的加减法”的编排紧密结合数的组成,从学生熟悉的“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即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更加突出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连加、连减”的编排充分利用了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仍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或相减)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由于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计算时,更容易因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产生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因此,教材仍然采用与“连加、连减”一致的编排思路利用连续的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看清运算符号,顺利完成计算。 “整理和复习”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这是学生第二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敕理的重占是 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 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十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培养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十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