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教师园地职工之家

“永远的师者!向于漪老师致敬” 张万银

发布时间:2019-10-10 14:29 栏目:职工之家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点击量:4807 【公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去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决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于漪,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也是为中国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已近耄耋之年的于漪老师。人民没有忘记!共和国没有忘记!这是于漪老师的近照(看图片)。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需要像于漪老师那样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影响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今天,当我们面对越来越艰辛繁杂的教师工作,面对越来越难管理的学生工作,让我们一起重温于漪老师的故事和她曾经说过的话,在向于漪老师致敬的同时,我们应该有感悟、有感动甚至我们应该有发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一、走进于漪!下面我和大家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看图片)

(一)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79年被评为全国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0荣获复旦大学校长奖之“杰出校友奖”。2018年12月18日,于漪作为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被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走近于漪,在于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看到的是有着崇高师德和育人情怀的师者。

二、重温于漪老师的故事,感受永远的师者

1、奉献,教师的天职

站上讲台,整个生命都在歌唱。教文育人,让近90岁的她永远青春。扎根教学第一线70年,痴心未改,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 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  90多岁高龄的她,从事70多年教育工作,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51年7月,22岁的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她先是按照校领导安排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第一次登上语文讲台,于漪讲授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组长徐老师在台下听课,她非常紧张。一堂课结束,徐老师失望地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于漪深受打击,记住“不过”后边的话,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从此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取经,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别的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不到深夜一两点钟不睡觉。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于漪把其他17位教师的长处都学来了;不到3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作为一名非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于漪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知道了“阳春白雪”,还要弄明白什么是“下里巴人”;2009年3月13日,听到温家宝总理引用“明年春色倍还人”回答两会外国记者的提问,她穷究这句诗的来龙去脉,找到唐诗,找到“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杜审言,弄清楚这句诗的上句“莫道今年春将尽”,温总理这是在寄语世界和中国人民的明天会更美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这位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于漪老师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说:“你怎么讲的,我们都记得。”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于漪老师会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会花费10个小时,甚至20多个小时,用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行。以致一位青年老师从1976年开始,听了3000节于老师的课,都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重样。

育人对于漪来说,除了教学生,还要带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带出了三代全国特级教师,“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象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这当中凝结于漪老师大量心血。如果要问于老师听过多少位青年教师的课,恐怕她没法说清,但她在每节课后的评课中对教材的分析讲解,对上课教师驾驭课堂的指点是那么清晰、独到与深刻,被青年教师誉为“活的教育学”。在于老师所带教的本校青年教师中,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于漪当老师,始终忙得不亦乐乎。除了担任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她还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重任。她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浙江等地讲学,传授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她还是上海市白玉兰远程教育网客座教师,为云南思茅地区、红河地区,三峡库区和新疆等地教师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于漪说:“能多做一些就是好的。看到教育事业后继有人,我高兴!” 从风华正茂的少女到年过八旬的老妪,于漪在教育的原野上耕耘至今。七十年,对学生挚爱不曾改变,对师德的坚守不曾改变,倾力育人的拳拳之心更不曾改变。“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也诠释了一代人民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内涵。

2、责任,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说到教师的责任,我们可能会脱口而出“教书育人”,但于漪老师是这样说的:“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于漪认为,为人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高尚的人格。她说,既然选择了做老师,做育人的人,就注定了和别的职业不同。育人先育己,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一件令于漪老师终身难忘的事例。六十年代,一个工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于漪班上,他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在文化上翻身,现在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他要是不认真学习你就狠狠打他”。于漪说,工人阶级的嘱托,令她开始思考教师的责任,思考教师这个角色与国家、与千家万户间的关联。一个国家,没有好的老师,那么人才从哪里来呢?国家谈何建设,谈何发展?育人是和国家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认识高度恐怕连我们政府官员都达不到。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从事的是为未来国民素质打基础的工作,每个学生都重要,每个学生都宝贵。教育不是到超市购物,随自己挑选;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她为母语的边缘化而痛心疾首,为功利化的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伤感。她大声疾呼:“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们。老师们要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对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

当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不时冲击着基础教育时,她大声疾呼,在她的极力推动下,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写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她深情地说 :“明天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质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也是为了这份责任,对于一些新教材中传统篇目保留过少、新增篇目太多的状况,于漪隐隐担忧:“教材固然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打开学生的视野,但更要首先学好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应该深深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怀有一颗中国心。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于漪坚定地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不能动摇。

教好每一个学生。一肩挑着学生的今天,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有了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于漪自觉维护着师道的尊严。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结伴同行。”站在为学生成长、为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她铸起伟大的师魂,自身也获得了崇高的人格力量。

3、爱心,教师的灵魂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而她在以后教学工作的60余年里,用切身行动证明着这话无半点虚假。把心扑在学生身上,教师就会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就会让自己的生命力超常发挥。于漪特别爱干净,看到脏物就反胃。作为班主任,开始处理班级学生丢弃的脏物时,她总是屏着气,捂着嘴。这怎么行呢?给学生做什么榜样啊!不清扫垃圾,哪来真正的卫生?于是,她横下心来改掉坏毛病。学生突然发病,呕吐一地,也能扫、拖、刷、洗,习以为常,胃也不往上泛泡泡了。一次在钢铁厂学工,半夜三更,一名女同学突发急性阑尾炎,送进医院须立即动手术。那时通讯条件差,无法通知家长,于漪老师就临时充当了家长。要把吐了一身的脏物刷洗掉,要通大便,要签字。当时心中只有快救学生的命的想法,没有想到风险。手术后我才感到害怕,挑的是多重的担子啊。一次在农村学农,我也遇到类似情况。一名女同学发高烧到40度,生产队缺医少药,连自行车都没有。半夜三更,我和另一位小尹同学(她个头比较高),沿着一条大河旁边,轮流把患病的小蔡背到镇上卫生院诊治。冬天,寒风凛冽,我又腹部手术不久,十多里路背下来,两眼直冒金星,棉毛裤都湿透了,但是学生获得了及时的治疗,几天就康复了。此时她心里的高兴劲儿难以言表。

有一个叫肖龙宝的学生几十年后特地从千里之外赶回来看望生病住院的于漪老师,回忆起往事,有一次她生病发烧,茶饭不思,想到“有个面包吃就好了”,在上世纪60年代,面包无疑是奢侈品,于老师自己饿了一顿,用二两粮票给她买了一个面包。这件事40年后,肖龙宝依旧“耿耿于怀”,她郑重地对于老师说:“这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不仅心里爱,行动上也要爱。”听到这话,于老师很快乐,不是因为学生懂得感恩,而是学生传承了一种美德。

“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每个人都是从不懂事变成懂事,如果他们都懂事了,那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有一点很令人信服:班级不管再“乱”、学生不管再“差”,只要一到于老师手上,都会“脱胎换骨”。1975年,她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都是乱班,打架、偷窃、倒卖粮票,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现象很多,搅得全校52个班级无法上课。年级女老师几乎都哭过,甚至有的学生竟然将男的体育老师的鼻梁骨打断。派出所公安干警几乎天天来。于漪接手后,认为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会改变的。因此,她坚持说服教育,正面引导。向全年级同学宣讲: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知识的人是无法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她每周坚持带领学生学理论,学历史,坚持讲理想、讲信念。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并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课外兴趣。告诫学生:“光明总会到来。现在抓紧学习,将来国家总需要建设人才。”经过于漪和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年级面貌发生根本改变。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学,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见的。

曾经的一次教育经历,让于漪后悔终生,一位女孩子做操不认真,老师反复纠正都不理睬,情急之下她叫出了这位学生的外号,于漪告诫学生不要去这样喊她,但是这个时候自己却讲了。事后她真诚地跟这位同学道歉,这份歉意来自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若干年后,她来看我,带着歉意地说让我操了许多心,很不好意思。(看图片,于漪老师在学校大门口深深地给这位女生鞠了一躬)学生真是可爱,她哪里会想到她给我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师爱要纯真,要不断清除杂质,就像眼睛一样,容不得有半点沙子。

于漪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这件事情让她懂得了,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头,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那个时候有一个姓何的学生患上肺病,雷米封,一瓶6块钱,于老师的工资是72块,他家里没有办法给他治,没有劳保,那些孩子的家庭很穷,于老师每个月买给他吃,让他把肺病治好。”“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师心上的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所以我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

4、快乐,教师永远追求的情怀

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大多数人切身的感受是“苦”,我们有的老师才干了二十几年就盼着提前退休的政策,有的特岗教师才入职几年,就开始喊苦,想方设法调离教师岗位。但于漪老师却用70年的教师生涯收获了满满的快乐。于漪老师全家三代有10人为师,是一个典型的教育世家。于漪兄弟姐妹五人都是“园丁”:大弟是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二弟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三弟则是中科院院士,小妹也曾担任浙江大学教授、科技厅副厅长。除了爱人、儿子、孙女同为教师,于漪的儿媳退休前任职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教学秘书,与孙女牵手的孙女婿是高中教师。这一家子,被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所萦绕。

她还比别人多了一个特殊的教师节。熟悉于老师的人都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二,是于漪老师最幸福的日子,那一天,这个干净宽敞的客厅,会被于老师的学生挤得满满的,多的时候会有上百人。于是,每年的大年初二就成了于老师自己的“教师节”。有一年大年初二,家里照例挤满了前来拜年的学生,于漪老师的孙女黄音紧跟在于老师后面连叫“奶奶”,于老师好像没有听到,后来,黄音叫了一声“于老师”,“于老师”反应极为迅速。这个细节让黄音深深感慨:“今天奶奶只能是老师。”

三、重温于漪老师的经典话语,感受生命的歌者

于漪老师有很多话语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畔,给我们每一位老师以启发和感动!于老师有许许多多人生格言,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一)关于教育(图片)

(二)关于教师(图片)

(三)关于学生(图片)

(四)关于教学(图片)

2002年,于漪退休了,虽然离开了一线讲台,但她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地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  如今90岁的于漪,仍在为培养青年教师奔忙着……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已经融于她血肉的教育,早就是生命里再也割舍不下的部分。回溯人生,于漪有诸多感慨,从受业于师到授业于人,她心存感激:“老师使我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步逐步多起来,所以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去想,做一个老师是了不起的事,他可以使很多学生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到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无知到有知,用于漪老师的话就是:做一辈子教师,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育,这个让人心甘情愿付出、沉醉的词语,涤荡在教师们心中最明净的位置,教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每一位老师前行的步履中,行走,并铭记。最后,我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向于漪老师深深地鞠一躬,向这位永远的师者致敬!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铝集团驻地     联系邮箱:469026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