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一)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要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二)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照抄照录,顾此失彼。
(三)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四)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五)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理解的错误,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就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当然并不是给学生讲几个简单有趣数学故事,或举几个和生活有关的事例就能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弄懂数学。首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向他们解释数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然后在练习和作业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小学数学基础的教学
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能力的渗透与培养,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进行“两基”训练的同时,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
四、抓好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往往是这一章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包含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思想方法,解题方法,并且具有较好的训练思维和各种能力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读懂题目。教会学生找“题眼”,分清主次位置。
(二)帮助学生分析题目。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去分析题目中有怎么样的特征,引导学生怎样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些条件在解题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从这些联系中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桥梁”,引导学生采用什么思想或方法去解决问题。
(三)教会学生如何解题。基本的思路出来后,首先要学生明确解题步骤,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明确解题的思路。
五、对题目的应答要准确
(一)单项选择题的应答:试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能力。应答的主要方式有两种: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某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其它选项是不正确的,这时将唯一的正确选项答出;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实一个选项。单项选项题一定不要缺答。
(二)填空题的应答:由于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或计算过程,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对一题有几个答案的各种情况要特别考虑全面,每一题只有满分和零分两个评分档。
(三)计算题的应答:计算题综合性强,一道难度较大的题主要反映的是一个较复杂或较深奥的运算过程,必须通过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运算才能完整地解出答案。对有数字运算的题目一般应采取从已知条件开始,每用一次公式就代入一次数字,一步一步地解下去。在解题过程中,能画图的一定要作图辅佐解题;数字与单位要统一。
六、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基础性的题目占绝大部分,而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只作为调剂。要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在考试前,要作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要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