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汉坝小学

教育教学“四课”活动

加强操作活动,优化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0-09-23 08:21 栏目:“四课”活动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汉坝小学 点击量:260 【公开】

     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操作活动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还不能有意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的要求去分析、综合、比较等,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由此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 用操作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关于圆柱、圆锥的高,教材上是这样下定义的:圆柱体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虽然课本上分别给出了它们的直观图,但由于学生还缺乏较强的空间观念,对于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的定义还是感到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以下的实际操作活动。

      师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用萝卜或山芋削成的圆柱,教师演示并指导学生跟着操作:⑴找出上下两底面的圆心;⑵用一根直铁丝(如自行车钢丝)穿过两圆心(铁丝即为圆柱的中心线);⑶用小刀紧贴铁丝将圆柱自上而下垂直切成两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切成的半圆柱体,便可发现它的截面是长

      方形。老师指出这个长方形上下对边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进而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换一个位置(不紧贴铁丝)仍然直切下去,所成的截面的形状如何?这些长方形的高都相等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高线有无数条。用类似方法,把一只山芋削成圆锥形,沿圆锥的中心线垂直切下便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截面,其底边上的高就是这个圆锥的高。

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既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高的真正含义,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用操作活动,探求一题多解

     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出了图2所示计算面积的练习题。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可先让学生说出一般的分解法(如图3中甲、乙、丙),老师在肯定这些解法的正确性后,进一步要求学生能不能想出新疑、巧妙的简便算法呢?为了帮助学生的探求新法,老师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同该题图形相同的硬纸,让大家剪剪、拼拼、讨论讨论,从而由学生自己得出图4中甲、乙的两种算法:即(1)用剪拼法图2转化为(2+8+2)×2=24(平方厘米);(2)用折纸法图2转化为6个全等的小正方形,所以其面积为(2×2)×6=24(平方厘米)。这样,让学生在剪、拼、折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出思路独特的巧妙解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用操作活动,弄清算法算理

      这样一道习题:“一列火车全长250米,以每秒钟20米的速度,通过一个山洞,从火车头进洞到火车完全出山洞共用50秒钟,求这个山洞长共有多少米?”由于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比较复杂,数量关系不太明显,作为小学生解这类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我在教学时,设法组织了以下的操作活动:用火柴的外壳比作山洞,火柴棒比作火车,火柴头作火车头,做模拟演示。

如图5所示,学生经过实际操作,便容易找到解题的“窍门。”原来火车过山洞所行路程20×50米为“山洞长+火车长”,从而得山洞的长为20×50-250=750(米)。通过操作活动把抽象隐蔽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就易于弄清算法算理了。

      总之,实践操作活动是一种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弄懂他们所不易弄懂问题可能性的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能成功地运用它,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建立表象,有助于理解新知识,为教师传授新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16000125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客服热线 : 09533052552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步行街     联系邮箱:nxqtxhbx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