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中学

学校概况师资队伍

炳 云 访 谈 录 中卫市名师系列之多面的“房子”——房继农

发布时间:2018-04-08 10:32 栏目:师资队伍 发布单位:宁夏中卫中学 点击量:8545 【公开】

策划与主持:刘炳云    本期嘉宾:房继农

采访时间:2018年1月下旬

嘉宾简介:房继农,男,生于1968年2月。宁夏中卫县城郊乡(现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元村七队人,农二代。1989年7月专科毕业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中文专业,1997年6月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函授历史专业。毕业后在中卫县镇罗中学工作13年,2002年调入宁夏中卫中学工作至今。

教育感言:好老师是一辈子的事业

人生感言:活着好,要活好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热情

本期视点:多面的房子

访谈实录:

人生线索

刘炳云:在你的人生履历中,有两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一是作为教师这条线,一是作为文学爱好者这条线。在你看来,有没有第三条线或者第四条线呢?

房继农:以外在的职业和爱好勾画人生,不失为可行的方法,但有时往往不能究其所以然。枝叶影响根,但根决定枝叶,尽管根常常深埋土中。我自己更为看重两个更为根本的身份:农民子弟和知识分子。贫寒农民家庭的出身形成了我思考问题时的农民立场、农民情感和人民立场。知识分子身份的自觉认同,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定位,责任担当。                        


刘炳云:我所说到的这些线索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还是你有意设计的结果?

房继农:是适应,也有设计。我们的成长,总表现为在既有的环境、时代条件制约下的自我设计。

刘炳云:你更看重哪一条?

房继农:我更看重知识分子这一条,这是内在的、根本性的身份定位和社会属性。

教育话题

刘炳云:其实不管是在教学实践上还是教学研究方面,你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且成果令人瞩目。你认为大多数老师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研究方面有哪些长期存在的问题?

房继农:我从1989年毕业至今,任教已有29个年头。在前二十年,我一直都喜欢教育教学,觉着很适合自己。相比常人,知识分子更容易想“知其所以然”。教学研究就是一种使自己尽可能摆脱长期机械重复性劳动的好方法,它首先是对教学经验的提炼,也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本地化和个人化。积极尝试改变,主动走近课改,学生们的积极反馈,给予我的获得感,让我很好地抵御和消解了第三个十年潜滋暗长的职业倦怠,很好地延缓和消减了心灵的老化。

刘炳云:近年课改始终是一个热点话题,你曾在全国多所课改名校有考察学习的经历,并作为核心成员策划、组织和参与了2016年10月在中卫中学举行的全国课改现场会。你怎样看待当前的课改?

房继农:改革是时代主题,课改是国家意志。选择正确的课改路径和策略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智慧。基础薄弱或陷入困境的学校更容易选择课改、接受课改。穷则思变。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高考的目标的实现并没有矛盾,但它能更好地破解厌学、被迫动学习和低效学习的怪圈。如果说经济领域要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生产和经营方式,那么,在教育领域和中小学课堂上,则更不应该将它视为当然,习以为常。


刘炳云:你曾多次为全校师生奉献过公开课和讲座。你的课堂以幽默风趣、旁证博引、细致入微著称,对于你的课堂,你最为自豪的是什么?

房继农: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自豪时刻和幸福时刻。讲台是教师的最高舞台。我最自豪的,是台下学生眼中的光和下课时学生们脸上的红,那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最大的认可和奖赏,它说明自己曾经的寒窗苦读和三十余年读书、思考、练笔生活的值得。

阅读人生

刘炳云:你为什么喜欢阅读?能简单谈谈你的阅读史吗?

房继农:幼年时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瘠催生了我对读书的渴望。在水电局上班的父亲是我读书的榜样,街头地摊上的小人书、上大学的哥哥借回的书是宝藏。家里的一台收音机,里面的评书,墙上、路灯杆上的喇叭里的新闻,成了我们了解历史了解世界的窗口。母亲张口就来的谚语俗话,于我是文学语言的最直观生动的示范。初中时从书摊上花两毛八买的一本《唐宋律诗选》让我沉迷于古典诗歌的意境。上高中时看到同学手里有本《古诗101首》,人家只限借一周,我用一周时间手抄了一遍。上大学后如鱼得水,曾在大一国庆假期里泡图书馆一气读完了《静静的顿河》《罪与罚》《儿子和情人》《红与黑》等六本名著,也曾为买新出的《文艺鉴赏大成》而流连徘徊,牵肠挂肚,花掉了近一个月的伙食费而挨饿二周。工作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读书,并影响了女儿、学生和身边的一些同事,爱读书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我说过,读书,是为了安置不安的心灵。

刘炳云:在繁若星海的作家群中,有没有你最钟爱的作家?

房继农:前苏联作家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丰乳肥臀》,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印象深,影响大。他们的作品有历史的纵深,有民族的悲欢,有底层人民的深重苦难和人性的闪光。

刘炳云:你不仅自己喜欢阅读,而且鼓励其他人阅读,为中卫中学“书香校园”的建设作了一系列颇有创建的工作。比如,在2014年世界读书日,组织邀请中卫市作家走进中卫中学校园,与全校师生畅谈读书的话题。2016年主持组织中卫中学“名师讲堂”,为教师展示自我开辟第二平台。在校园之外,组织参与“中卫市文昌阁读书会”的一系列读书活动等等。现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构建书香校园,你认为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房继农:我相信人的思想和心灵只有在长期的阅读中才可以得到锤炼和塑造。阅读是和世界对话、和生命对话的最好方式,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生活方式。想读没书的时代早已远去,有书不读却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能让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学生喜欢上了阅读,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问题是,我们首先得让自己成为孩子眼里那个喜欢读书的人。

刘炳云:其实现代中国人的阅读状况堪忧,好多人没有读书的习惯和爱好,更别说为阅读投资了。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房继农: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自古书香门第必是大户望族,因为他们早已走过了物质层面的匮乏和急需。全面小康,一定有着充实高雅的精神生活的指标。

刘炳云:你认为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去读书?家长呢?

房继农:多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课标上的推荐阅读书目大都沦为了纸上谈兵。我们的孩子们其实是喜欢读书的,只是“读书”已经被替换成了“上学”和“考试”。除了读书,我找不出来一种更全面更高效更长远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教学进入第三个十年,我愈加强烈地意识到,让孩子们在高中三年读到几本能触动他们心灵的好书,可能是我这个语文老师送给他们生命记忆的最好礼物。“少年正是读书时”“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要趁早读,为疾速成长的生命提供急需的营养。错过成长期的营养供给,再充足其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写作生活

刘炳云:写作是你的一个习惯,近几年你在文学创作方面更为活跃。2016年11月你在《朔方》发表了小说评论,又以一周一文的频率在“中卫悦读书吧”公众平台上推出品读刘乐牛诗歌的系列诗歌评论,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也为刘乐牛诗歌走进读者做出了贡献。从2015到2017年你在《沙坡头》和《宁夏文艺评论》上陆续发表了自己的四个作品专辑。能否谈谈你最新的创作计划?

房继农:写作缘于生命的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读是蓄积,写是放飞。从2013年加入中卫作协、2016年加入宁夏作协以来,我在写作上有了新的进步。我的诗歌评论《中卫本土诗歌品读:刘乐牛》2017年已被列入中卫市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我的文学评论已连续两年入选《宁夏文艺评论》年刊,《宁夏文艺评论》2015卷为我设了个人小辑。在此领域,我可以进一步有所作为。几年后我想出版我的散文集。

刘炳云:能否推荐一下你最满意的作品吗?

房继农:写作是精神跋涉,也常感呕心沥血。在写作上我还在学习和探索,目前尚没有最满意的作品,以后可能会有。

刘炳云:你长期鼓励和组织学生为中卫中学校刊《鸣钟文学》投稿,自己也长期坚持为中卫中学这份广受欢迎的校园期刊撰稿,可以说是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你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

房继农:我是卫中教师,当然要支持自己的校刊。我们这本校刊已创刊近四十年,在全区乃至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期刊中都是响当当的,她是我们中卫中学办学实力和文化底蕴的一张名片,是我校师生的一片精神园地,理应受到呵护。我感谢《鸣钟文学》的包容和闫学敏老师的支持,为我提供了最初的发表园地,让我得以和更多的师生有了交流。

心灵叩问

刘炳云:其实,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要做到永远充满热情、不断成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曾以老鹰的蜕变为例,讲过自己“蜕变”的心路历程。能否能再次谈谈吗?你是从那一年开始蜕变的?为什么?

房继农:《四十岁的鹰》是一则寓言。老鹰可以活到七十多岁。当它活到四十岁时,爪开始老化,喙又长又弯,羽毛过于浓密、厚重几致难以飞行。此时,老鹰面临痛苦重生及等死的选择。老鹰勉强飞到悬崖上筑巢,靠着击打岩石拍掉长喙,以新长出的喙拔掉老爪甲,再以新生爪甲拔掉老旧飞羽。经历五个月的淬炼,老鹰焕然新生,便可再翱翔天际三十年。

    这是我2008年11月在中卫中学中层干部竞聘演讲中讲过的故事,当时我四十岁,有感而发。虽然是一则寓言,却很励志。人活八十岁,到四十岁的时候就有个再出发的问题,这也可能是“四十不惑”的应有之意吧。人到四十,从职业、家庭、子女、收入、社会地位诸方面可以说已基本实现了“安身”,但“安心”之路依然漫长,安身容易安心难。重新确认人生的目标,再次起程,活出人生的新滋味,新样貌,新天地,新境界,我以此自勉。从2008到2018,转眼又过去十年了,回首当时,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改变了许多,并仍在向着好的方向蜕变。

刘炳云:你在多个场合讲过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你认为自己是那个西西弗斯吗?

房继农: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宙斯为了惩罚他,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那巨石太重了,每每刚近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役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唯一的选择就是那块石头与那座陡山。最终,西西弗斯解除了苦役,但并非出于宙斯的善意,而是他从这无休止的苦役中找寻到了快乐,宙斯便取消了他的这种快乐——它的苦役。

在法国作家、“荒诞哲学”的代表阿尔贝·加缪看来,对西西弗斯来说,即使是痛苦,也是反抗的快乐。加谬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所以我说西西弗斯是人类荒诞宿命的写照,也是人类高贵精神的写照。

多面生活

刘炳云:你曾于2016年9月受邀去宁大(中卫校区)与大学生们畅谈读书的话题,2016年年底在刘乐牛最新诗集发布会上作为特约嘉宾,畅谈刘乐牛诗歌的特点,2017年3月在彭家勇《石不语》新书见面会上就本书接受访谈,2017年4月在同样的地方为大学生们品读刘乐牛先生的诗歌,2017年应邀为国网公司和中卫市地税系统员工作关于读书的报告、做客中卫广播电台作读书访谈等等。这种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行为打破了大多数教师仅仅囿于个体单位的活动范围。你怎样看待教师的角色的问题?

房继农: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同时是一个资深书迷和写作爱好者。我很珍视自己“中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这一身份,以此自我勉励自我鞭策。教师是知识和文明的火炬手,他的舞台和和主阵地显然在课堂和学校,但在本职工作之外,他也应持有一份文化情怀和社会担当。求学如积薪,治学如探矿,如果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并加以精心锤炼,是可以走出学校围墙,在更大范围内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并有所贡献。

    感谢中卫中学开设名师讲堂,让我得到了很扎实的锻炼;也感谢中卫中学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书香中卫大讲堂”,给了我校教师更好更大的展示平台。如果我有一点点成绩,那也是站在中卫中学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刘炳云:你热爱骑行,曾在周末约伴走遍了沙坡头地区的多处名胜古迹以及风景区。为什么选择骑行?能否分享一下你骑行的所得呢?

房继农:走路和骑车,是近乎原始的交通方式,曾几何时又成了主流时尚的运动健身方式。我喜欢骑车是因为自小就喜欢骑车,自由,随性,安闲,健身逛景两不误。难得身心两闲,恰逢天气晴好,邀约三五同好,可近可远,可快可慢,不疾不徐,一路天高地阔,云淡风清,谈天说地,游目骋怀,其乐不亚于东坡与客之行歌相答,也不亚于右军之兰亭雅集。几年来,骑到过石空、胜金关、大湾、通湖、长流水、老君台、羚羊寺、山河桥等家乡名胜,实地考察,收获良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动之余,觉得对家乡了解得很是不够。五岳归来,黄山看罢,更觉家乡风物迷人,值得我们探究深研。

刘炳云:你最近又迷上了书法,为什么突然迷上了书法呢?

房继农:琴棋书画,雅人四好;一无所长,颇感汗颜。三笔字又是教师专业基本功。中学、大学和工作后都练过一段时间柳公权的《玄秘塔》,但又都没能坚持下来。而今年入五十,滋生了想好好写字的愿望。白纸黑字,计白当黑,读帖摹帖临帖,一小时两小时几小时不觉间就过去了,你在发现汉字之美,饱览汉字之美,塑造汉字之美。一方素笺,一块块小小的方格,那是中国人的另一种田亩阡陌,如塞北茫茫雪原等待黑色铁骑纵横驰骋,如江南月色如水的春夜等待诗人的水墨灵犀。黑白之间,演绎着汉字博雅绰的丰姿,站立着中国文化艺术卓然超尘的神韵风骨。对美书如对美人,秀色可餐,令人忘俗,使人忘饥,相伴第一国粹,缱绻流连,不知老之将至。

嘉宾评价:

中卫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诗人刘乐牛:

继农作为我多年的挚友,性格耿直、做事踏实,又知识渊博、眼界开阔,从来都本能性地关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审视着、调整着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态度,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知行合一、躬身亲历、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和人文情怀。正是如此,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名培养了很多人才,深得学生喜欢、尊重、感念的优秀人民教师,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学养深厚,能代表中卫市文化视野和文学理论高度的学术人才。

继农从毕业到现在,一直都在从事基础教育,现在也已经五十岁了,可以说,已把大半生的年华都献给了学生,他心安理得、无怨无悔;但作为朋友,我敢说,继农如果不是近三十年都身处基层,如果命运能赐给他一个稍高的平台,像他这样有厚度、有广度,也有内在敏感度的人才,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一定会在文学领域和学术领域走得更远,做出更大的贡献。

特级教师,河南西峡一高副校长詹合顺:

继农同志心怀大爱,醉心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使千千万万个学生圆一个大学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脱贫致富,光耀门庭,使国家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潜心学习,热心课改,足迹遍及课改热点区域,把吃苦当练习,把受罪当能力,为圆自己的教育梦而躬身前行。我要向他致敬!

中学语文教师,中卫中学副校长沈红菊:

房老师,我一直称他为房大学士。无论是从口头上,还是心底,我都认为他是一位有着“士大夫”情怀的当代人民教师。“独善”和“兼济”是他文人的风骨,质朴和真诚是他为人的底色。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用心教书,用心血滋养学生,一字一词,一句一篇,皆潜心研读,精心讲授,从未计算过成本,有着对职业虔诚的敬畏与热爱;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饱读诗书,笔耕不辍,用深沉敛静的文字铺展了生活的大天地,依凭敏感的文字触觉,捕捉着喧嚣背后的世态与人性,有着对生活深刻的认知与体悟。

时而天真可爱如稚子,时而睿智深沉如哲人,时而欢脱活跃如歌者,时而呆萌迂腐如儒生,无论哪一面,都是真实的房大学士。

宁夏首届塞上名师,中卫中学英语教师王玉虹:

房子,独特行走在教育、文学的跨界卫中人。长于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用温润与柔情言说着对世界的期盼;乐于读书、写作和社会活动,用真诚与热爱表达着对教育的钟情!如此现世,如此傲然,还能如此洁净,如此美好!有文如此,教育幸甚!有师如此,学生幸甚!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战略咨询部博士,中卫中学2005届校友陈聪:
    韶光易逝,日月如梭,与房老师作别课堂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和语重心长,仍历历在目,时时回荡。想起你,我想起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您春蚕吐丝般的奉献,将自己所学无私地传授给学生;想起你,我想起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您春风化雨的教导,时刻为学生答疑解惑、指点方向;想起你,我想起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以废寝忘食的崇高品质,浇灌烂漫山花,满目春光就是对您无声的报答。感谢老师,师恩莫大!

宁夏永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职律师 ,中卫中学2010届校友李文:

如果非要给房子一个简短又精准的评价,那必然是〝简单又认真〞。一辆透着年代感的自行车、大步连天的步伐、快人快语的说话风格、上课讲到激动处粉笔字都开始快速舞动,细节中无不透露着房子的性格和工作作风。认真负责、雷厉风行。为人师表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一靠授课水平、二靠德行。房子无疑是师者典范,在自律方面尤其值得人尊敬。一个认真到连擦黑板都要总结以何种轨迹、力度才不易扬尘的老师让人丝毫不用担心他上课的水准。印象中,房子的日常就是将时间扑在工作上、扑在用心管教学生上,有时甚至会替房子觉得生活单调,但他常年如此反倒也让人见惯不惯了。于常人而言过一种素净的生活是件挺不容易的的事情,容易倦怠。房子不然,他适合做也爱做教师,能把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当做生活的丰富性去看待,并乐此不疲。


作品推荐:


窗台

/房子

采一片水光中最明亮的潋滟

安放于你洒满月光的窗台

以九月最轻盈的云缕

拭去你眉睫上淡淡的尘埃


任春绿秋黄迈着猫步走过

世界只是你伫望的舞台

当我走过你的窗外 就将那片潋滟
安放于你洒满阳光的窗台


带你去看那棵树

/房子

我说,我带你去看那棵大槐树。

那所僻静的黄河边的小学,巨大的树冠荫蔽了校园的天空。我们仰望着它一百五十多年的伟岸,细听它万千枝叶间的喃喃自语。所有的沧桑都是幻象,所有的纷争已远离它的清净。我们是两个小小的拜访者,我们带来的是仰望,亲近,还有陪伴。陪伴于它的膝前,久远的记忆中,慈祥的爷爷抚摸着我们的小脑袋,太阳把我们的小脊梁小屁股晒得发烫,也把一个个故事纺线般纺进我们的记忆,把一条浑浊的河引进了我们的心田,流淌至今。

我说,我送你一棵大槐树。

那柄巨大的伞盖遮蔽了所的时光。在它的伞下,我们仰首,仰首,细数那重重密叶间漏下的金针样的阳光,我们一扬手就能触到它向四围笼下的枝梢,但我们再怎么跳跃,也无法企及它耸入云天的高度。三双臂膀才能合围起的树干,向上一丈处分成梁木般的六大股,六大股再匀净地分成更多的股,更多的股再分出无数枝条,无数细细的叶子长满了枝干间所有的空隙。目力所及,一股溢满身心的欢乐之水,醍醐灌顶,缓缓润湿你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让你轻灵如燕,飘然如云。即使多么皲裂的生活,都不会凝滞与生俱来的生机;即使多么苍老粗糙的枝干,依然包藏着温柔跳跃着的心啊。

我说,我们有一棵大槐树。

很远很远,就能找见半空中云岛般高耸出的那片绿云。我们微笑着走向它,轻轻地走近,自然地靠近,抚摸它。我们触摸的是父亲血管凸显的手臂,我们被纳入一个宽广的混合着泥土和烟草气息的怀抱。不是谁都愿意长大,不是所有的长大都不想还童,不是所有的童心都被封存。我们被父亲的大手抛向空中,在幸福的惊惧里感受旋晕,在胡茬的刺疼里重温疼爱,在面对面的沉静里体味威严的笼罩。跷跷板上一上一下的是我们的年年岁岁,秋千上荡起跌落的是我们的悲喜聚散。我们还小,在它旷达的静视里;我们很老了,在它无数的叶与无数的风的缠绵嬉戏前。我们活在它的眼里,而它活在我们心里,就像你活在我的生命里。 
  
于是,我们有了一棵大槐树。

风吹过越冬而来的黑草垛时

/刘乐牛

风吹过越冬而来的黑草垛时,泥土胎动

冬眠中苏醒的蟾蜍

从暗中,翻出了一片活过来的疤痕


院子里,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正笨拙地走动着几疙瘩

温暖的花棉。它视而不见

也不去看,去年的杏树,已换上了干净的花衬衫


它沿潮湿的墙根缓慢爬行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似乎整个冬天

它就躲在土里研究暗淡的村庄史

知道重新插好的篱笆,依然会爬出新的苦瓜



   对村庄命运的深情凝视

——刘乐牛《风吹过越冬而来的黑草垛时》品读


    /房子

只有在情人的目光里,平常的事物才能成为放映的美景;也只有在情人的目光里,简单的生活才会巨细无遗。那是世间的刹那芳华,那是记忆的泥板上每一笔古老的楔刻。唐人刘方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清新,苏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无不来自这样的目光。

因为,诗人,是大自然的情人。

因此,当流年暗度,季节替换,常人眼中越冬而来的黑草垛依然如故,诗人却能从“一片活过来的疤痕”般的结束了冬眠的蟾蜍身上,感受到泥土的胎动。作为复活,作为诞生,它同庭院里破壳的小鸡,身着花衬衫的杏树一起,在黑草垛的背景下,闪耀着新生命的神性光芒。

最后,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了“沿着潮湿的墙根缓慢爬行”蟾蜍身上,又进而深入到了它所揭示的乡村的命运与苦难之中。它谙熟乡村的“暗淡”的历史,是因为谙熟乡村那周而复始中的缓慢和不变:变的只是新插的篱笆,不变的是“依然会爬出新的苦瓜”!一个“苦瓜”,点出了乡村的生机和荒凉,甜蜜和苦涩,幸福和忧伤。

静静的,像黑白的默片,没有声响,只有缓慢流淌的早春的阳光,和诗人眼中缓慢流淌的泪光。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卫直属新区鼓楼南街西平安大道南     联系邮箱:wxq11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