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资讯校内公告

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9-02-27 09:46 分类:校内公告 发布单位:固原市回民中学 点击量:1519 【公开】

固原市回民中学2018—2019学年

第二学期工作要点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

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和市委四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育人功能的强化、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安全为基石、以文化为灵魂、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保障、以质量为根本、以内涵谋发展,继续建设好“四个示范校”,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一、注重师德 提升素质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以《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为教书育人的准则,坚持学习、引导和机制约束相结合,切实加强师德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学生爱戴、同行认可、社会满意的教师。      

2、完善制度建设,激发教师工作动力。以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为抓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断健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师全面育人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政治学习,切实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大对管理干部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引导干部注重对科学管理、人文管理的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二、强化德育 全员育人 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视不够、入脑入心不够、学校家庭合力不够等问题,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创新德育活动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一要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教育学生信马列,听党话、跟党走,树牢“四个自信”;二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统筹好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校外活动,使德育教育入脑入心;三要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让每个学科、每个课堂、每个活动、每个班级、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场所;四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作用,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五要落实养成教育要求。狠抓《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学生守则》的贯彻落实,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推动学生的养成教育全面落实;六要扎实开展学生自主管理。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明确学生自主管理的内容、范围和流程,落实学生自主管理特别是在学生宿舍自主管理的各项措施,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的规模和水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建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八要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密切家校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育人模式;九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

6、继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注重德育队伍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落实层级负责制。加强培训与工作总结交流,坚持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和定期举办班主任沙龙活动。深入开展德育课题研究,落实德育课程,增强德育实效。    

7、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和诊断功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对德育工作进行检验和改进。要建立健全高一、初一学生电子档案,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长”,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深化改革 注重创新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8、以新课堂的深入实施为抓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落实新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加强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9、以新课标的深入学习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等新课标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教有方向、精准施策。做实、做细国培计划等各种线上、线下培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探究接轨新课标,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示范辐射作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0、以新课堂教育教学常规的制定与落实为抓手,全面规范教学行为。制定在新课堂背景下的教学常规,对包括备课、导学案编写、上课、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严格执行,严肃教学行为,维护教学纪律。同时,按照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11、以新技术的培训与应用为抓手,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树立“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主动学习、尽快接受适应并掌握其应用技术,为逐步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工作目标奠定基础。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进度,完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发挥电子教室功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校园应用常态化、特色化。

12、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加强非毕业年级教学,有针对性开展学生学法指导,提高学科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毕业年级复习备考工作,组织好阶段性学科检测与教学质量分析,做好高、中考教学研讨与信息交流,利用好与银川一中结对帮扶、甘青宁教育共同体资源,扎扎实实落实复习备考工作。在初中部完善创新素养教育方案,深入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扎实开展教研活动。树立立足课堂,成就教师,发展学生的意识,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抓好教研活动,严肃教研活动纪律,维护良好的教研氛围,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教研活动。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和确立教研工作目标,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和品质,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课题引领逐步形成科研良好的教研氛围。

14、完善和挖掘特色教育优势,打造学校的特色项目和优质品牌。开足开齐体育、艺术课程,积极探讨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总结经验,进一步挖掘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科普等特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更多学生拓宽升学渠道。

四、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品位 构建文化校园

1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经典诵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活动,培育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创建自治区文明单位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学校现有文化墙、电子屏、法治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设施育人功能,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组织好各类活动。提升特色团队、“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规模和水平,举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大力开展校园足球系列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16、加大宣传、交流力度。以回中校报、回中官方微信平台为主阵地,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做好先进典型宣传和对外宣传工作。大力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

五、增强安全 服务意识 构建平安节约绿色校园

17、持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一要健全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推进安全管理“五平台”应用常态化,切实加强学校公共卫生、食品卫生、消防、交通等安全教育防范工作,确保师生安全;二要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依法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三要开展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综合治理,净化育人环境;四要持续开展“七五”普法工作,加强校园法制化建设,巩固普法成果。

18、加强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积极争取节水、太阳能项目,改造学校用电、用能、用水设备,开源节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19、开展绿色校园创建工作。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美化,提升档次,巩固绿化美化成果,建设绿色美丽校园;落实市委政府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要求,深入持久开展“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系列活动,创建卫生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20、推进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坚持物尽其用原则,充分发挥现有功能室作用。探索学生宿舍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完善学校安保、保洁社会化经营模式,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及时快捷做好教育教学设施的养护维修等服务性工作。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固原直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昌路1号     联系邮箱:gyhz2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