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第一中学

教学教研教研成果

【教研成果】以《活着》为例浅谈如何有效开展高三语文整本书阅读

发布时间:2022-06-11 09:35 栏目:教研成果 发布单位:贺兰县第一中学 点击量:3552 【公开】

贺兰一中   李芸

【摘要】阅读教学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任何阶段,但到了高三,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一教学就成了虚设,以试题代替阅读成了常态。本文依据平时教学,试图找出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高三语文  整本书阅读教  现状  策略

  阅读教学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任何阶段,但到了高三,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一教学却成了虚设,以试题代替阅读成了高三阅读教学的常态,根本谈不上整本书阅读。

依据平时教学,我认为限制高三整本书阅读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被动阅读,缺少阅读氛围。

阅读本应该是学生课余的一种主动行为习惯,是一种心灵的自觉享受。然而现实中高三学生不管是在课间或是午间,校园内、教室里你见到的不是你追我赶、你推我挤的打闹,或三三两两扎堆闲聊,就是一头扎进试卷,埋头做题的情景。试想这种环境怎能营造出阅读的氛围呢?学生的课外阅读仅仅局限于老师规定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而且大多与考试有关。

(二)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阅读效率低下。

阅读应该本是一种思维活动,需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一种“假阅读”和“零阅读”,是没有效果的阅读。现在高三孩子的阅读往往被试题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三)阅读数目不多,阅读量不能保障。

很多孩子对阅读的认识还不够,尤其进入高三,平时也很少舍得花时间去读书,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怎样让高三的孩子摆脱这些困境,我借《活着》开展了整本书阅读尝试研究。 其目的就是让高三学生找回丢失已久的本心,找回阅读写作的原始冲动,从而达到让学生用“心”读书,用“心”写作的目的,最终将其转外化成为高考应试能力。

指导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抓住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去读。尝试“读与品、读与说、读与写”相结合的策略。学生只有先进入文本,对整体内容有所了解,才能品味作品中更细致的东西。

比如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自己利用课间等碎片时间阅读,并做好摘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随意品评鉴赏。

这样的设计旨在养成孩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任务是具有弹性的,以段为主,量的多少由学生自主确定。本着“弱干预,勤促动”的原则,每天上课前利用两三分钟,我都抽一到两名同学将自己摘录的语段现场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可以随意点评。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对小说中一些句段自觉关注,潜意识鉴赏,通过“读、说”又有意品味了语言。这为后阶段更深地解读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由摘抄,抄哪句,哪段,自己做主,大家看似无意的摘抄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也在自觉阅读中滋养着他们的心田。借用马文科老师“走心”阅读理论:如果说读的过程中感到心灵被触动,是第一次内化。摘抄一遍是第二次内化,那么课前朗诵应该是第三次内化。外在的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建构的基本过程。

在第一次作业的基础上,我又布置了第二次同步作业。即在自己摘录的语段中,任选五个进行鉴赏,角度不限,要有文采,不少于50字。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荡起的波浪。”

鉴赏:这句话描写了老人生活的艰辛,他就像耕牛一样,一辈子消耗着自己的生命,到头来却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生活是多么的艰辛啊,但他的生命力却是那样的顽强,仍然努力的活着。而我高三多做两道题,多做一次卷子就要死去活来,想想真是惭愧呢。

这段鉴赏文字学生从修辞入手,将文字内化后经过沉淀,已形成了相当明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不正是语言文字的最好应用吗?

短短的几十字足见该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走心”。

“人都是一样的,手伸进别人口袋里掏钱时那个眉开眼笑,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鉴赏:语言通俗易懂,但又形象无比,他写出了大众的一个普遍心理特质——对于金钱,大多数人是以个人利益为先,正如老子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这位同学也是已将文字内化并能和老子思想关联,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这一个个鉴赏语段不是成型的文章,只是非常自由和随意的感慨抒发,但正是这逻辑并不严密的一个个语段,让同学们完成了自我的语言建构。

第三次同步作业,是在读完整部作品之后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感言。这次作业是前两次作业的延续,是建构在初读基础之上的高级形态的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要求不少于200字,但好多孩子一气呵成,字数都远远超过了200字。200字的篇幅要求让同学们对于完成任务充满了信心,这里“”干预性”减弱了,但学生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了。从同学们的提交文字中明显感受到他们的内心已深深沉潜到了《活着》之中。这些文字已经脱去了初读时的稚嫩,笔法也开始老辣。这些文字,你完全可以想象同学们在高三备考紧张的缝隙,阅读是多么的“走心”,正是这种投入让他们掩卷后有了更深的思考结果。12万文字走过他们的心,经过思考而形成了相对清晰的体认。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难道不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最高境界吗?

即兴作业: 观看94年由张艺谋执导的《活着》,课堂讨论。

这次临时讨论同学们的视野明显扩大。他们自觉运用了“比较”这种理解和表达中最常见的,也最有效的方式。阅读中细微的地方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清楚,说得明白。应用比较的方法,还可以把相关、相类、相连、相对的各种人和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同学们的阅读视野。使同学们思考的更全面,更深入,更具体。

 讨论时的言语已明显脱离了先前的粗糙,认识也明显比先前深入了许多,不经意的一次作业跟之前欣赏和读后感相比,这里的思考难度和广度徒然增加,这里面充满了思辨性。孩子们的发言,已从多角度、立体式对作品进行了观察和思考。好多同学站起来表达相当清清楚明白,这只有在书的世界里用心“待”了很久才可能做得到!而且他们评价角度已经跨越了小说和电影两个媒介。

“读、品、说、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光读有时对作品的理解很难深入,适时的“品品、说说、写写”就是一个催化利。但一定要抓住契机,因为只有学生愿意“品、说、写”才行,这样的才能将“读”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做,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实现了“三个回归”——“回归文字本体,回归学生本体,回归思考本体”,让学生在文字的阅读中来来回回地走了三四次。

文本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存在,只要愿意在文本的语境与结构中爬梳,通过对作品的描述分析和评价,我们就能在其中找到文本的真实意义与价值。

 过程中我不定时的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学生在交流课上畅所欲言,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了自己未曾发现的内容,体验到自己忽略的细节,然后再兴趣盎然的继续阅读。当然还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

  通过本次的研究,学生改变了以前不读或借试题零零散散的阅读的模式和方法,在实践中开启了整本书阅读之门。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和果敢,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在书中让自己的思维和作家的思想进行碰撞,并形成了自己的认识。通过对一本书的阅读不仅磨练了学生的心性,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坚持的乐趣。阅读完我以高考小说阅读题的形式进行检测,发现孩子们的应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可见,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开设阅读课,意义非凡。只要指导有方,即使大部头的整本书阅读也是完全可以开展的。总之,高三语文阅读课的合理开设,不仅能让孩子走出枯燥的做题讲题应试模式,以另外一种方式备考应考,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文科.“走心语文”的说法和做法.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吴飞瑞.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J].小品文选刊:2017(10):127

[3] 孙美英。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 . 河北师范大学。2014.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技术运营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客服热线 : 0951-5559291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银川市贺兰县育才巷88号     联系电话:0951-8061573     联系邮箱:143036509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