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通空间-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课题研讨>内容详情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题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开题论证报告

发布时间: 2017-06-09 10:03 发布单位: 石嘴山市第十五中学 浏览量: 5446 【公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情景实际上是低效的甚至于是无效的。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忽视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等因素,造成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偏差;情境的创设脱离生活实际,缺乏现实意义;情境创设形如摆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情境功能狭窄,不能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低效甚至于是无效的问题。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实践意义

对本课程的教学而言,课程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情境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情境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学生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生活而又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实现知识、能力、态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教学与课程在情境教育思想的统一支配下实现有机结合,在新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上实现教学课程的一体化。

对学生而言,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适度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能够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提升,有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同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情感体验。思品课堂中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而生活事件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因素,在情境体验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无形中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最终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而这本身就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教师而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创设了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随着教学进程恰当的呈现,有利于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意识。情境教学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教学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接纳每个学生的体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无比的亲切、温暖,使学生不但尊重老师而且从心底里喜欢老师。从而改变过去“师”为教育者,“生”为被教育者的生硬师生关系,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从收集筛选材料、编辑组织材料,再到问题设置、创设方式的选择等,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对同行而言,目前课堂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低效甚至于无效的问题。通过研究本课题,可以使同学科教师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从而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探讨、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2)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与探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的意识和和能力,有利于教师将新课程理念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践能力。能够加速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在研究过程及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指导教师不滥用学习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学与学习的实用价值;既减轻了学生学业的负担,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既测试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又检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一)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遵循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是创设教学目标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诱发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并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

2.与教学目标最大关联性原则

教学情境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体现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情境中要有对学生需具备的与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预备性的知识的回顾,具备对新知识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和条件,使学生处于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建构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学情境的问题背景、涉及的知识以及学习的组织形式等必须尽可能与本课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的内容相联系。切不可用大量花哨但与学习内容关联不大的情境,冲淡了主要内容的学习和各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3.真实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4.认知接近性原则

   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需要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需“跳一跳,够得着”。

5.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基本技能。教学情境应当设计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的环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知识学习的特点,创造适于合作学习的时空条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6.冲突、和谐统一的原则

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办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课堂“活”起来;而且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熔融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7.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题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计划通过一年的时间,以证明下列基本假设:

1. 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实践反思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形成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使其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显现出其积极作用的。

2.通过课堂中教学情境的研究与探索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提高其改进教学的热情和技能。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能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探索出有效情境创设的最好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对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持续地激发,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同步发展。

3.通过对有效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应新课改和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初中课堂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创设课堂有效情境为基点,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总结思品课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基础。

2.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理论研究

从理论上界定清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乐于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情境创设的基本原理、原则、思路等。

3.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研究

研究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习惯等方面的基本策略,实施“情境教学法”对师生的基本要求等。例如:如何使教学情景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如何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何使教学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如何使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工具提高教学实效;如何使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能够在宽容的氛围中探索和发展等。

4.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策略的实践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对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进行实践,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达成的效果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情境创设策略。

四、研究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16.4——2016.10)

(1)确定课题名称、确立课题研究组,培训了课题组成员,撰写了开题报告,设计了课题实施方案,以方案指导活动。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邀请专家,指导课题。

2.实施阶段:(2016.11——2017.12)

(1)精心撰写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查阅了多篇文章,在整理、编辑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明确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视角、解决的问题。

(2)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比如观摩课、公开课,并及时开展教学研讨,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情况及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相关的心得,反思、论文、教学案例,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

(4)定期开展课题小组成员间的课堂教学效果与研究进展的交流;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调查、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5)建立课题研究资料和阶段成果共享平台,发表课题研究信息。

(6)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运用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和改进课题研究的方案。

(7)积累课题原始资料,撰写论文。

3.总结阶段:(2018.1-2018.4)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析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汇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五、预期研究成果

1.争取使参加研究的教师能够熟练而有效地在课堂上运用比较高质量的情境教学模式;

2.课题小组成员对影响课堂的教学情境因素有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课题成果,如:论文、反思、案例、典型课例等;

3. 撰写“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的最终成果报告。

六、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要求和研究成果,以最前沿的理论指导课题研究。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 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学习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效果信息反馈”案例研究,教师“教学反思”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4. 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建构科学的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模式。

七、完成本课题的主要措施

1.开展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查阅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在前期研究阶段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索与研究,为接下去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 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首先需要对目前我校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每个年级选择两个班级,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课堂听课观察等形式,就目前老师们的认识、实施频度、有效度、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调查摸底,为下学期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3.课题组成员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教学,探讨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效果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其实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进行具体教学情境的研究与探讨,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教学,使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起到真正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原则上加以把握,使情境的创设做到科学、适度。

①要有一定难度,但应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楚,不要因含糊不清,而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重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4.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反馈情境教学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

教师将探讨的不同教学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再通过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而反馈情境教学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

5.通过不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总结出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原则、策略,并在学科组进行推广。

八、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2001

3.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福建教育》.1990(8) 

4.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人民教育》.2001

5.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2004 (4)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1999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进师范大学》.2002

8.《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3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126402037359928722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