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办公室

初中语文实施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7-02-23 11:47 分类:教师文章 发布单位:宁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点击量:3882 【公开】

尹雪娟

2004年新一轮课改启动以来,它便以星星之火燎原般的态势席卷了我国多个省份地区,并逐渐的覆盖全国各地。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曾看到“新课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在高中成效最差”。那么以此来推测,素质教育阶段提出“解放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高效教学的雏形。

我不想过多的参与大家的讨论提出方法,而是从我出现的疑惑和问题中谈谈我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众所周知,高效课堂倡导“导学导法”——愉悦高效课堂。和以往课堂相比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在课堂是开心的,畅快的,不再受到约束,他们是自由的,我们是互利共知的。不管是学生的课前预习,还是课中的“五步三查” 法,学生受益颇多。独学内容学生真正发挥了主观独立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安静的学习习惯;对群学让学生感知集体的力量,思想的交汇;展示让他们锻炼了胆量,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总结检测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值。对此教师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我们没用了”,“课堂成菜市场了”,教师的课堂作用似乎弱化了。在这样的观念背景下,我思考: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可否兼得?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学习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现在在体现语文情感价值的同时,我们又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学习蒲松龄《狼》这篇文章时,我们曾经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是狼,看到同类这样的结局,内心会怎么想?从同类的遭遇中,你又会汲取什么教训?”我班有个小组他们谈到:“我们为同类有这样的遭遇而感到悲伤,难过,羞愧;”教训是我们不能那么贪婪,做事要从自己的生命安全考虑,以后出行要团结协作,结伴出行,因为生命是最珍贵的”。显然学生的答案从人文性的角度思考到生命的可贵性,可是当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提出找句子作解释时,他们却不会翻译。

面临这样的状况,我想到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这是我们通过高效课堂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可现在的语文课程改革,或是高效课堂的实施,让我们无暇顾及基础,知识。针对初中语文,我想引用李炳亭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素质教育的“素质”最主要的是“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听说读写)”; 表达力放在最后,我认为这是强调,“听说读写”是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放眼现在的课堂,我们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不愿提及,再我们的意识当中,这是最简单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时间不愿浪费在此。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学习形式众彩纷呈,可就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精彩语言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文段的独到分析和见解,没有了必要的基本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满篇错别字、病句连篇,往往还提笔忘字。那么即使他们文学感悟力再强,也难以表达。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那么其他的学科,一切活动也会随之成为空中楼阁。

二、“自主”与“自由”应该何去何从?

高效课堂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学生也因自主而发展。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要体现以学定教,因学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检查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导致教师产生懈怠和懒惰感,从我们自身而言,有时会正好钻空子,心想“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评价,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到底哪个学生是对的。众所周知,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朦胧性”“独特性”“自创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会和疑虑,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自由散漫。

因此,要使课堂真正实现高效,教师要具备“多维度备课”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主导”,学生的“自由”和教师的“调控”相互结合,发挥他们“双剑合璧”的作用。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固原直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文昌路1号     联系邮箱:gyhz2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