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教育教学工作课题研究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26 10:33 栏目:课题研究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点击量:1858 【公开】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市五小   席占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未来教育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物质条件丰厚的同时,学生的惰性思想逐见端倪,习惯了一味地接受知识,课堂上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质疑,而且在回答问题时还要力求遵循老师的提问意图和思路,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对发现问题的兴趣,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在的常态课堂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固守的教学现象特别明显,经常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尴尬境界。冷静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的,学生如果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的数学思维品质,我们课题组教师经过反复磋商,最终将《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选定为我们研究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目前小学数学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的存在的成因是什么?

2、如何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的兴趣?

3、如何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4、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目前小学数学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方面的现况成因。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促进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更好地服务以后的教学,以及推广和他人借鉴。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都非常主张通过问题意识让学生来掌握新知识,获得新知识,并学会学习,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就是由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发现法教学”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认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兴趣、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在国内,江苏洋思中学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充满了活力。

国外,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应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从“做”中学,学生所学的应该是未来社会“实用”的知识。

但国外的教育经验不能都适合于国情,国内的经验不能都适合于每一个学校,有的教学方法只强调某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当前,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开始关注类似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深入下去。国内课程改革还处探索阶段,有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缺乏普遍性和具体有效的操作途径,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问题意识

 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2、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小学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 中,使小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培养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表现为是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善问。“想问”是指学生面对疑问主观上有想获取解决的心理需求;“敢问”是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会问”是指学生不盲目地提问题,提问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善问”是指学生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新知。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归纳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案例,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的专业知识、基础。  

    2.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形式,记录原始数据,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善于总结,善于改进,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能量。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创设浓郁氛围,形成教学风格,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畅所欲言,并有所发现,提高问题能力。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加强学习,每位教师每月摘抄2篇有关文章,学习别人及师傅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每周互相听课。每两月写一篇论文。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5.叙事研究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课例的分析介绍和教学案例、教学叙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七、研究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2月)  

主要工作:  

    (1)课题选题,制定方案,确立研究人员,撰写立项申请报告。组织课题的申报及立项工作。  

    (2)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工作室,确定人员的分工。研讨制定方案和开题报告。  

    (3)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做讲座,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计划和有效性相关文献资料,组织开题。  

    (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研究的方向和步骤。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重要性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讨反思提升,确立研究方法。  

  2、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7年7月) 共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

对教师而言:按照课题方案进行调查问卷走访,查找原因,撰写分析报告。对指导学生而言: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知道有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有不同的想法就说出来,要敢于质疑。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爱问“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契机,适当引导、激励,让学生学会质疑;

中期阶段

对教师而言:学习讨论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反思,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对教师指导而言: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为什么”,形成有“疑必问”的习惯;

后期阶段

对教师而言:注意积累、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材料,把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体会、个案记录下来,以及示范课光盘,主持人或专家讲座的讲稿,完成的阶段性总结。供以后参考、交流。  对指导学生而言: 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阶段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质量,不要让学生误认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  


   3、研究总结阶段(2017年1月—2017年7月)  

(1)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2)撰写结题报告,以及有关的反思、案例与论文。  

(3)申请专家予以鉴定,形成实验成果、推广。 

八、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1.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分析报告、结题报告、阶段性计划及总结等。

2.形成案例、反思、随笔集、论文、研究过程映像资料等。

3.专题研究资料或目录、研究记录等。

    4.课例的光盘,专题讲座(讲稿等)

九、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出版社  2011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组《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金旗《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今日教育》2006.4总第123期31—32

[4]周春艳《我国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研究》 中华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郑疏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凤凰传媒集团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小坝利民街北嘉宝路西侧     联系邮箱:qtxdw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