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教学科研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19 10:11 栏目:教学设计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点击量:3584 【公开】

1 教材及学情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 7 单元第 19 章“生态系统”的第一节。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部分,也是生物学中的核心内容,该节中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能够为后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物富集及其影响三个部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接起来,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各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进而形成了食物网;环境被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或重金属污染后,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发生生物富集现象。本节内容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学生在前面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等重要概念;而且生态系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生活在特定区域生态系统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有着较为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浓厚的探索兴趣。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形成运用概念辨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操作演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尝试分析构建生态系统模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态系统内各成分之间密切相联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念;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2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构建;举例说出生物富集过程及其影响。

4 教学手段与方法

4.1 教学手段:电子白板、微视频。

4.2 教学方法:讨论法、观察法、操作演示法。

5 教学准备

5.1 教师准备:制作 PPT 及白板课件;采集池塘及草地样本。

5.2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

6 教学过程

6.1 生态系统的成分

播放视频:未竣工学校和绿化后学校航拍视频

教师提问:现在的校园与未竣工时的工地有何不同呢?哪一种生态更好呢?现在的校园中你观察到哪些生物?

呈现图片:视频中出现的各种校园生物。

教师提问:环境中的生物是怎样生存的?它们都能独立生存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引导:比如某些植物需要依靠昆虫传粉、一些鸟类以植物叶子、果实或种子为食、一些鸟类以昆虫作为食物。

总结: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为了生存和繁殖,必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食物和能量。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它们与环境联系紧密,我们把 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的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比如我们的校园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一块草地、一条河流、大至整个海洋、陆地,甚至整个地球,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出示小型生态瓶,小型生态瓶也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立足学生生活的环境创设学习情境,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生态系统概念。

教师提问: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各种成分又具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P101-102 ,观察分析模拟的池塘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

活动指导:

第 1步,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

第 2步, 学生代表交流生态系统中所含具体成分、使用白板拖动功能进行成分分类;

第 3 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功能及成分间的关系。

过渡:我们现在了解了池塘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那森林生态系统又是如何组成的呢?

播放视频:森林生态系统

教师提问:视频中提及了哪些生物,分别属于何种成分?它们如何获取食物和能量?

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消费者——动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的方式消费有机物。

呈现图片:环卫工人扫落叶、学生捡落叶。

教师提问:如果落叶不扫、不捡,会不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越堆越多呢?为什么?

启发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呈现图片:分解者

分解者——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呈现图片:阳光、温度、空气、水分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生物生存的基础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设计意图】将现实生态系统带进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观察生态系统,自主发现生态系统的组成,思考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对于科学研究典型的生态系统——森林,则通过视频形象展示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认识、构建生态系统概念。

6.2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呈现图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自然界,诸如此类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到处可见。

呈现图片:森林生态系统中食物链  橡树  昆虫  山雀  雀鹰(森林生态系统视频中的图片)

呈现食物链概念: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学生活动:讨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P103 )

学生活动指导:

第 1步, 请用“  ”箭头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

第 2步, 一位学生在白板上画食物链。

第 3步, 根据完成情况,其他学生补充。

第 4步, 教师白板操作提问:

① 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共有几条食物链?

②使用白板拖动功能 拖走草,草原生态系统中共有几条食物链?由此可见,食物链的起点是何成分?

③ 拖走兔子,对草原生态系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再拖走蛇?再拖走鸟?

④ 在这些食物链中不包含哪些成分?

⑤ 食物链之间有联系吗?请举例说明。

呈现食物网概念: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耳熟能详的谚语、视频资料的再次创新呈现,让学生感受态系统中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普遍存在,也让学生知道食物链是由生物间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充分利用白板的互动优势,师生共同讨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6.3 生物富集及其影响

教师提问: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生存的环境遭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会对生物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播放微视频: DDT 在一条海洋食物链中的富集

呈现生物富集:生物富集常常伴随食物链发生。

生物富集举例:生物富集作用与水葫芦

【设计意图】 DDT 兴衰史能够引发人类思考,让人类关注到沿食物链发生的生物富集现象。通过微视频讲述 DDT 的发现、 DDT 对生物的影响、 DDT 的富集现象,既让学生了解 DDT ,也让学生感受到食物链对有害物质的积累和放大效应。同时联系实际,举例水葫芦通过富集水中的锌、铅、汞、镍、镉等重金属实现水质净化,让学生感受生物富集也是一种常见现象,人类可以合理利用为人类服务。

6.4 总结

6.5 课后拓展

① 调查校园、公园、社区等生态系统。

② 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系统,制作一个生态瓶。

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第 7 单元第 19 章“生态系统”的第一节。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部分,也是生物学中的核心内容,该节中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能够为后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生物富集及其影响三个部分,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连接起来、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互联系形成食物链,各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进而形成了食物网;环境被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或重金属污染后,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发生生物富集现象。本节内容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本节内容的学习者在前面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等重要概念;而且生态系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都生活在特定区域生态系统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有着较为丰富的直观经验和浓厚的探索兴趣。依据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从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看,制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科学合理的。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重难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实现师生适时互动,如利用电子白板的板画、标注及拖动等优势,将电子白板与 PPT 两者结合使用,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性与互动性;再如借助微视频辅助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使用这些信息技术手段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软件运行的环境,需要做好充分的预案,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本节课教学过程包括下列五个环节: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及其影响、课堂总结及课后拓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学生的反应,注重课堂动态生成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节奏,取得了预期教学效果。

本节课亮点:

1. 将真实的生态系统“迁移”至课堂。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内容“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改变了以往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片的教学方式,尝试从真实的生态系统中取样构建模拟的池塘及草地生态系统,为学生尽力提供真实探究性学习情境。教学实践发现,愈发真实的情境,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迁移。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将为课后拓展中调查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搭建一个思维阶梯。

2. 恰当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如果课堂教学是水,那么信息技术是盐,水加了盐后有了味道。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的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节课中借助未竣工校园和绿化后校园航拍视频导课,激发了学生兴趣,学生在观看视频中也会较为明显的感受到两种生态环境的不同进而去思考不同之处,顺其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有关模拟生态系统的成分分类及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操作演示,借助白板良好的书写、拖动等优势,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适时操作,学生上来体验,在动态的情境变化中多感官学习新知。

3. 多层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提出问题。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探究实验中,教者提出下列三个问题“生态系统含有哪些成分?”、“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各种成分又具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多层次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发挥其概念教学的脚手架作用,帮助学生构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概念。

有待改进:

1. 课前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课件的调试,媒体设备的自备,尤其是教学突发情况的预设及相应预案的准备。

2. 需要进一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挖掘现代媒体的优势应用于教学。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青铝集团驻地     联系邮箱:4690262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