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教育教学工作课题研究

宁夏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互联网+教育” 示范区建设专项课题·开题报告书

发布时间:2021-11-27 00:00 栏目:课题研究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点击量:3103 【公开】



课题批准号

NXJKG21055

 

 

 

 

 

宁夏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互联网+教育”

示范区建设专项课题·开题报告书

 

 



课  题  类  别

委托一般课题

课  题  名  称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一对一”精准帮扶策略研究

主持 人   姓 名

周建华

主持人所在单位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21.11.12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2021年10月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一对一”精准帮扶策略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一对一”;精准帮扶;

课题类别


A.    委托重点课题   B. 委托一般课题     C. 规划课题

课题负责人

周建华

性别

民族

回族

出生日期

1976年5月17日

行政职务

教务副主任

专业职称

一级教师

研究专长

理论研究

最后学历

专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联系电话

13995432544

通讯地址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邮政编码

751600

课题组成员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本人签字

王瑞琳

1970.08

高级教师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理论研究


乔吉林

1978.11

一级教师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理论研究


李 翔

1980.11

一级教师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理论研究


丁海燕

1975.05

一级教师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实践研究


郦 泓

1974.02

一级教师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实践研究


段 涛

1988.03

一级教师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实践研究


舒俊杰

1992.09

初级教师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实践研究




















1. 依托教育资源平台“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三”远程互动在线教学,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远程互动,资源共享,解决偏远山区农村学校老师紧缺的现状,有效推动学校间的相互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 形成“一对一”精准帮扶报告,凝练出帮扶经验。

3.通过项目实施,检验被帮扶校50岁以下教师能否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4.通过帮扶项目的实施,促进我校与贫困地区学校之间的相互提高,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5.在帮扶结束时,为被帮扶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信息化管理员及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战略方针,并提出要加强教育脱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基于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同时,强调教育对口支援,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要求城镇优质学校“一对一”帮扶贫困地区学校,实现贫困地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对口支援学校。

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间隙,就教育扶贫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宇华教育集团董事长李光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地区的贫困与教育发展的滞后密不可分,必须要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阶段教育的帮扶力度。实施“一对一”援建贫困地区小学是精准扶贫的有力措施。

2018年我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学校,2019年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信息化”示范校,2019年被命名为自治区“智慧学校”,2020年被命名为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百所标杆校。本课题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国培计划(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地区“一对一”小学学段精准帮扶项目,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计划,能够有效促进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选题意义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三个课堂”应用。借助“信息化”示范校的丰富教学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与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学校的有效对接。开展“一对一”精准结对帮扶,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远程互动,加快贫困学校信息化管理进程,助力贫困学校的发展进程,帮助贫困学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依托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的不断完善,促使“一对一”精准帮扶能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对一”精准帮扶有着针对性和精准性。唯有多措并举,才能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真正达到“帮扶”的效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一”精准帮扶是指城市优质学校与边远贫困山区学校以一校带一校的形式结成帮扶对象,对被帮扶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指导与技术帮助。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城区各中小学与农村(含薄弱学校)学校建立起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双方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交流等方面融为一体,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帮扶的研究最初在西方出现并兴起。Jalan   Jyotsna和Martin Ravallion 1998:《Determinants of Transient and Chronic Poverty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对我国农村的研究发现,教育对消除短暂性贫困的作用不大,但对消除长期性贫困却有着显著效果。Appleton(2001)在考察20世纪90年代乌干达贫困与教育的关系中发现收入提高和贫困减少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经外国学者研究表明教育对减少贫困具有重要作用。总体上说,国外的相关研究,从理论、目的、结果等方面对教育和贫困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教育是影响贫困的主要因素,教育对收入、经济增长、脱贫具有积极的作用。就其影响而言,西方学者对教育扶贫的探讨,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的教育扶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20年9月,四川省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开展了“一对一”精准帮扶项目在线专题研讨活动。创新性提出“聚焦课堂教学指导、强化常态校本研修、搭建课程资源平台、提升骨干学科教师队伍”。2016年6月,吴忠市教研室主任白忠明在《宁夏教育》发表了题为《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论文,详细阐述了教研共同体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2018年7月他又在《宁夏教育》发表了题为《对吴忠市、盐池、同心、红寺堡三县(区)乡村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教研精准帮扶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将教育精准扶贫的重点放在教学教研方面,将教学教研的精准帮扶对象锁定在青年教师方面,将青年教师的帮扶重点聚焦在教学常规方面。

依托“互联网”平台,借助优质学校的丰富教学资源、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与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学校的有效对接。通过“一对一”精准结对帮扶,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远程互动,促进贫困学校的发展进程,加快贫困学校信息化管理,帮助贫困学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国培计划(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贫困地区“一对一”小学学段精准帮扶项目中的隆德县观庄中心小学、隆德县张程中心小学和隆德县联财中心小学。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一对一”帮扶项目的实施,提升被帮扶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能力。

2.通过“三个课堂”的应用,提高被帮扶校教师的线上教研能力。

3.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施“青蓝计划”工程,实现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

4.通过互动、互补,实现两校共同提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研究内容

通过与隆德县贫困山区三所学校结成“一对一”帮扶对象,使三所学校在“互联网+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利用“三个课堂”,使被帮扶校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及资源分享。利用“一拖一”、“一拖二”在线教研,充分发挥帮扶校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贫困山区偏远学校的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用于对信息资源文献材料的搜集、整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本课题研究实验体系。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被帮扶校的需求。到被帮扶校实地调研,进行课堂现状分析、诊断,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研究方式。

3.行动研究法:这个方法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将帮扶、调查、分析获得的理论信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再不断验证、总结、反思,再实践,及时修正和提炼,进一步加强且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4.案例分析法:把帮扶过程中突出的案例呈现出来,借助案例对帮扶工作进行整理归类并加以分析,探索基于“一对一”帮扶中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初步形成评价方法和标准。

5.比较研究法:借鉴成功学校“一对一”帮扶的案例研究成果,与我校的研究实验进行比较、分析,吸收他们在“一对一”帮扶与信息化教学体系方面的经验,最终提高我校课题研究的水平,达到“一对一”帮扶的目的。

六、拟解决的问题

1.解决被帮扶校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困惑和存在的实际问题。

2.帮助被帮扶校教师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解决教学中如何将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

3.提高被帮扶校教师的在线教研能力,解决线上教研的技术问题。

4.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解决被帮扶校青年教师成长慢的问题。

七、预期成果

1. 通过项目实施,检验被帮扶校50岁以下教师能否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2.通过帮扶项目的实施,促进我校与贫困地区学校之间的相互提高,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3.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凝练出帮扶经验,撰写出“一对一”精准帮扶中期实验报告。

4.依托教育资源平台“一拖一”、“一拖二”、“一拖三”远程互动在线教学,实现校与校之间的远程互动,资源共享,解决偏远山区农村学校老师紧缺的现状,有效推动学校间的相互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5.通过“专递课堂”解决被帮扶校教师紧缺的现状;通过“名师课堂”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通过“名校网络课堂”有效推动学校相互间的发展。

6.在帮扶结束时,为被帮扶学校培养出优秀的信息化管理员及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

7.通过“同课异构”、在线互动、信息化能力测试,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评估。

8.课题结题后,呈现一个帮扶指导手册,可以将成果、经验在互联网平台分享交流,鼓励贫困山区学校积极于城市学校加强联系,形成帮扶结对教研共同体。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8个月,自2021年11月起到2022年7月为止,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1年11月——2022年1月)

1.成立课题小组,确定课题人员,明确分工,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商讨课题研究计划,制定实施方案。

成员分工

周建华:负责撰写课题立项书、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王瑞琳:负责指导课题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开展。

乔吉林:负责课题工作的理论指导,做好与被帮扶校之间的联络工作。

李  翔:负责课题工作的信息化技术指导与信息技术保障。

丁海燕:负责课题的问卷调查及资料收集。

郦  泓: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培训、送课、组织教研活动。

段  涛: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培训、送课、组织教研活动。

舒俊杰:负责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培训、送课、组织教研活动。

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立项、论证等工作。

3.进行文献研究及课题组成员的培训。结合课题内容与被帮扶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召开两校视频培训会和课题专题报告会,通过网络查询学习国内外有关“一对一”精准帮扶的相关资料,曾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给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制定调研提纲,组织开展被帮扶校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做出问卷分析报告。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22年2月——2022年5月)

1.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专业书籍,结合“一对一”精准帮扶实施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制定各自的详细帮扶计划。

2.到被帮扶校实地考察,结合被帮扶校的实际情况,调查了解被帮扶校教育教学现状,掌握被帮扶校在教育教学中的帮扶需求。

3.根据被帮扶校的需求,通过“三个课堂”对被帮扶校进行在线送课,组织在线教研,视频培训,专题讲座。

4.通过前期实验,进行阶段总结,形成中期实验报告。

5.根据被帮扶校的要求及前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下校送课,开展教研沙龙,进行问题整改。

6.组织开展师徒同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徒弟的课堂教学进行把脉,给与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使他们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快速成长起来,成为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学骨干力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2年6月——2022年7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凝练课题经验,撰写课题论文,积极投稿发表论文。

2.评选优秀研究成果、优秀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收集优秀报告论文。

3.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完成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九、参考文献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中外参考文献:

[1]、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2)

[2]新华网.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录)[2019-03-20].

[3]付民.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

[4]袁利平,张欣鑫.教育扶贫何以可能——多学科视角下的教育扶贫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2018(5)]

[5]汪三贵,殷浩栋,王瑜.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挑战与政策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6]陆汉文,黄承伟.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三、专家组意见

本表按照以下格式填写,本页不够可加页。

吴忠市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专项课题鉴定专家组于2021年11月26日在青铜峡市第五中学对青铜峡市第五小学周建华老师主持的课题《“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一对一”精准帮扶策略研究》进行鉴定。专家组成员听取主持人的报告,审查资料,咨询课题问题,最后专家组进行评论,达成以下意见。

1、该课题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十四五”规划“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专项课题的要求。

2.该课题研究思路清晰,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适当,实验过程有效。

3.该课题符合当前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趋势,能有效解决贫困山区农村学校师资紧缺、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促进学校间的相互发展。

    4.该课题的实施对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该课题在相关文献的检索、目标确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不断充实完善。鉴于此,专家组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鉴定。

 

 

同意开题:是 R 否  □

 

组长签名(职称):                

 

成员签名(职称):

 

四、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审核意见

 

所填写内容属实;该课题负责人及参加者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单位能提供完成本课题所需的时间和条件;本单位同意承担本项目的管理任务和信誉保证,在整个研究周期将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研究成果等及时报送。

 

 

 

 

 

 

 

 

 

 

 

 

 

 

 

 

 

 

 

单位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五、市教育局审核意见

 

市局指定有关业务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和专业引领,加强在课题开题、中期检查、研究成果凝练等研究过程中的专业支持和引领力度,并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备存。

 

 

 

 

 

 

 

 

 

 

 

 

 

 

 

 

 

 

 

公  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小坝利民街北嘉宝路西侧     联系邮箱:qtxdw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