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云”端行 学校健步走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3-05-15 09:39 栏目:信息化建设 发布单位: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点击量:4000 【公开】

教育“云”端行  学校健步走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汇报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王瑞琳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受校长委托,下面我就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如下汇报,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

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成立于2012年8月,现有教学班49个,在校学生2349人,教师121人,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工作在教育局和教育厅领导关怀下蓬勃发展。 2017年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宁夏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2018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学校、2018年被命名为自治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2019年被命名为自治区“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2021年被命名为自治区“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领航学校。

学校基础建设起点高,硬件设施配备先进。基础网络接入1G宽带,无线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安全监控实现全覆盖,学校现有交互式多媒体教室58间,精品录播教室2间,精品互动在线教室2间,简易在线录播互动教室6间,创新实验教室7间,智慧教室10间,计算机室5间。平板605台,“泛在”学习终端43台,人形机器人24个,航拍无人机20架,编程无人机16架,3D打印机3台,激光雕刻机1台,机甲大师1套,编程机器人14套,AR虚拟现实教学机12台, VR360度沉浸式体验机2台、智能图书阅读机1台,科技E站1台。安装有语数英“优学派”课程资源软件及各类创新课程应用软件。2023年4月,我校申请的200万2023年度薄弱学校“互联网+教育”项目获自治区教育厅批准。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是强化建设,重视应用,形成普遍化,常态化。教师每天都能登陆“人人通”空间,转载文章上传资源,及时更新空间内容,积极使用和优化空间资源。 “人人通空间”和“宁教云”平台,汇聚了丰富的海量教学资源,学校要求教师利用教学助手中的同步备课和希沃备课助手功能把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加工,使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空间里每个人既是使用者,又是建设者。她们都能够积极使用平台中的资源,并把经过实践加工后的资源再发布到空间里,让更多的同行来用,日复一日,“应用并建设资源”已成为五小教师的工作的习惯。实现了“课堂用、课后用、经常用”。

二是构建了“互联网+合作学习”环境下的“三学五环”教学模式。我们利用宁教云平台的教学助手、希沃教学助手、 “优学派”资源和智慧教室通过移动终端(平板)操作,借助教科研团队和课题引领,深化研讨,不断实践,在应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构建了“互联网+合作学习”的“三学五环”教学模式。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个性化学习理念为主导,以先学后教为主要形态,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三学”即:课前推学—课中探学—课后助学; “五环”即:第一环节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第二环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教师引导,答疑解惑;第四环节智能检测,强化巩固;第五环节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教学中实现了“1”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了“4”大目标(大胆质疑、大胆说话、大声说话、大段说话)、培养了“5”大素养(创新素养、合作素养、情感素养、信息素养和个性素养),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培养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课堂、预设问题等创新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自主预习,合作交流、主动分享、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是实现“美育课程我做主”。每周三、周五的美育课程,深受孩子的喜爱,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我们把全校2349名学生及家长请进“人人通”智慧管理选课系统,根据孩子的喜好、特长,报名选课,满足孩子的发展愿望。经过孩子和家长的参与选课,帮助学校决策出孩子们喜欢的美育课程共15类,26项,42个组(班),利用“人人通”选课,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信息化要“促进教育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文、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思想。

四是深化“三个课堂”应用。近年来,在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的进程中,我校以“三个课堂”建设应用为重要抓手,坚持安排部署、课程打造、技术支持、宣传总结“四个到位”;强化硬件设施、师资培训、制度建设“三个保障”;实现线上教学应用、优质资源共享、“一对一”精准帮扶“三个常态”。以“一校带多校”、“一校带多点”的形式,发挥“一拖一”、“一拖二”线上帮扶优势,坚持为我市第三中学和陈袁滩中心小学两所农村薄弱学校每周送课6节。借助“2020年国培计划一对一精准帮扶项目”为隆德县张程乡中心小学、观庄乡中心小学、联才乡中心小学共送课214节,跟岗培训36人次,在线培训112人次,解决了帮扶学校薄弱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确保“三个课堂”使用率均达到100%。不断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是坚持推进创新课程。对全校部分学科、课时进行了整合,将创新实验课程纳入到学校综合实践课,并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有机融合。坚持每周每班级开设一节创新实验课(一二年级开设了机器人拼装、人形机器人编程实验课,三四年级开设了无人机模拟驾驶、物联网编程课程,五六年级开设了无人机编程、比赛机器人编程课)。一至六年级结合科学课开设了AR虚拟现实教学,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坚持对特长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校安排专职创新实验课程教师,利用每天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对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1个半小时的指导训练,将7个创新实验室分为创新实验兴趣小组,每个小组挑选出20—30名有特长、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组成,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效的推进了学校创新实验课程的延伸。

三、取得的成果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虽没有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但也是硕果累累。我校的“ 本土专家”先后外出到周边县区和本市学校进行讲座培训16场次,承接外市县兄弟学校到我校观摩培训15场次,其中在2018年10月份承担过教育部“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参加培训的校长来自全国31个省320名校长;教师先后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互联网+教育”专项论文20余篇;有2篇案例在《我与宁夏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书中刊登,1篇案例在《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展示案例专辑》一书中刊登;参加各级各类论文竞赛获一二三等奖30余篇;在教育厅每年组织的“互联网+教育”大赛中,教学助手课例、互动在线课堂课例、网络空间应用案例、融合创新教学案例先后有10多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 “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中,每年都有十余人分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吴忠市级和青铜峡市级一二三等奖;先后有2个自治区级课题、2个吴忠市级课题和4个青铜峡市级课题已经结题并且获奖,目前还有1个自治区级课题、2个青铜峡市级课题正在中期研究阶段;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有47人次获奖;两名指导教师被评为“优秀教练员”;近年来,我校有3人被确定为自治区信息化骨干教师。

四、今后工作展望

1、加快互联网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与应用,扩大培养本校信息化专家团队。

2、构建“互联网+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服务和教学管理新模式,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不断提升师生的互联网应用技术、技能和互联网创新素养。

3、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学校各类智能设备和网络,开展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STEAM创新课程等新技术培训,推动教师利用智能设备、平台资源、网络空间,开展智慧教育、STEAM创新课程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革创新,提高教师工作效能,提升教学质量实效。

4、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宁教云APP开展家校互动和学生学习活动;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管理、精准扶贫、在线党建、后勤保障等学校日常管理的应用。

5、借助项目增添STEAM创新实验室软硬件设施。使学校“互联网+教育”建设、应用水平走在自治区前列。

6、加快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尽快步入正轨,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骨干力量。

7、借助18间智慧教室,加大智慧课堂培训力度,提高智慧课堂使用效率,打造“智慧平板+专递课堂”教学模式。

8、全力以赴做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学校各项工作。

2023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青铜峡市第五小学教育集团将在市委、市教育工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鼓足干劲、狠抓落实。以教师信息技术2.0微能力整体推进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夯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基础。努力打造青铜峡市教育系统信息化应用品牌校,为全市顺利通过国家级优质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贡献力量。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小坝利民街北嘉宝路西侧     联系邮箱:qtxdw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