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通空间-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彭阳县第四中学

>学校首页>教学教研>课题研讨>内容详情

“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提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 2016-06-02 11:49 发布单位: 彭阳县第四中学 浏览量: 3593 【公开】


彭阳县第四中学  赵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我校在市教育局的倡导下,在2014学年之初由县教育局组织我县各校以高效课堂的方式培训、示范一周的课,也派老师到其他学校认真学习,尤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山西太谷三中、太谷实验中学学习后对小组合作学习感触很深,并在我校去尝试,但在合作学习中对于“学困生”不提问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课堂建设的成败,而要转变“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提问的现象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县教研室对全县中学教师中开展《初中“学困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课题子课题征集。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提问题的认识

“学困生”形成的因果关系来看,学困生的现状已经与其生活环境、生活态度、心理定势、行为习惯等有较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历年我所任教班级中的学困生的调查发现,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兴趣不足和课堂中不积极参与、在合作学习中不能及时提出问题的学生所暴露的种种缺陷,是长期的学习习惯。因此,对部分“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提问题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进行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一定程度上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成败,忽视了孩子身上的多方面的潜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依靠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出现大批的“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提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我县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大,“学困生”数量也是连年上升,这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在我们无法解决因社会问题造成“学困生”增多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出解决“学困生”不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爱学习、好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研究“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提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我校高效课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县教育大发展。

 二、合理分组,建立帮扶团队,提高“学困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提高,提高“学困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把握好合理的分组。为了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除了把握分组的时机,还要进行合理的分组。

案例: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光路的传播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就很难理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总会出现,部分小组盲目做实验,无法提出问题,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解决。比如实验中出现蜡烛的像不在光屏上,得到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不符,甚至一些小组出现了仪器摆放的问题,将光屏固定移动蜡烛的现象。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小组绝大部分由“学困生”组成,对教师在引导思考讨论的问题如“凸透镜、蜡烛、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应按什么顺序摆放?实验中,必须要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同一高度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实验中,如何读出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等,小组合作讨论非常热闹,但个体思考、提问的学生比较少,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合理分组尤为重要。

1、将“学困生”穿插在各个小组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使“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帮助,在小组中更具具有发言权敢于在组内大胆的提出问题。在分组中应该考虑因素如知识基础、成绩优劣、能力强弱、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住校生与走读生及家庭背景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

2、分组还应做到各小组“学困生”分布均匀

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如果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综合能力较弱的小组,就会失去兴趣,那么这样的竞争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增强他们再次去争取成功的信心。同时“学困生”为了小组共同的荣誉在课堂中的表现要比优等更强,这样不会拖整个小组的后腿。

 三、及时、合理地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每次考试的成绩和排名,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对大部分学生造成更注重与成绩而忽视了团队的合作。而合作学习应以“尊重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作为评价合作学习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有助于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案例:在《声音是什么》的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有声有色的,学生应该是积极活跃的,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出物理情景和组织好程序即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困生”感觉到物理课堂的知识就在身边,真正体会物理规律、物理现象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使他们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学困生”学习过程中敢于大胆的提问,教师应对这部分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何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今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每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

  1. 评价应该综合多方面评价

    “学困生”在《声音是什么》这节课中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和组内成员从实验器材的收集,实验过程的演示以及得出实验结论的都做了很大的贡献。而给个人或小组的评分才是最公正、最具说服力的。同时,评价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评分制,书写评语,口头评价等多种形式来表实现,且评价要及时,最好当堂课就评价。

     2.对的评价要有倾向性

     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积极参与学习,不主动地与组员交流,在组内不提问,你语言表达不清晰流畅,声音不够洪亮,甚至一言不发等。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多鼓励,在小组评价方面给予分值更多,这样评价着重关注“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的参与程度。可以使评价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能够展示的组内成果给予更多的肯定,作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的标准。从而鼓励“学困生”大胆的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提问。

    3、对“学困生”微小进步的评价

    对好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但“学困生”就变得相对比较难了。所以,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学困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组内的互动,课堂展示、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小测试,以检验本阶段“学困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来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困生”提问

案例:在上《电阻》的第二课时,探究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中,我做了大量的尝试,通过观察发现,“学困生”对实验现象的感官作用并不大,但他们有较强的参与心理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物理的教学中,我力图营造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参与心理和探究欲望的课堂探究实验氛围(如以讨论、操作、观察、设计、验证等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改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让“学困生”在一个充满挑战、困惑、成功的学习环境中锤炼实践能力和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

1、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钢笔吸墨水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橡胶吸盘分离为什么这么困难?”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

2、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即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讲授《重力》时,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在讲授重力时,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讲授《光现象》时,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然而光到底遵循什么规律,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这是人类研究光的目的所在。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平行射出。通过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事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学习充满信心,敢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提出问题。

总之,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物理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引导“学困生”关注物理学的最新发展,使“学困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提高物理自己的物理学习兴趣。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  
Copyright© 2020 nxedu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宁ICP备16000125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493号 宁ICP备16000125号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